【標題】 薤白《青陽客棧》 【名稱】 薤白 【英文】 Longstamen Onion Bulb 【拉丁文】 Bulbus Allii Macrostemi 【異名】 薤根(《肘后方》),藠子(《綱目》),藠頭(《陸川本草》),大頭菜子(《新疆藥材》),野蒜、小獨蒜(《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小蒜、宅蒜(《河北藥材》),薤白頭(《藥材學(xué)》)。原植物①小根蒜又名:菜芝(《本草經(jīng)集注》),祥谷菜(《鐵嶺縣志》),小根菜(《中藥大辭典》),子根蒜(《中藥志》),團蔥(《中國植物志》);②藠頭又名:薤(《本經(jīng)》),火蔥、鴻薈(《綱目》),蕎頭(《中國植物志》);③長梗薤白又名:長梗韭(《中國植物志》);④天藍小根蒜又名:棱葉韭(《中國植物志》),藍花山蒜(《中藥材品種論述》)。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dǎo)滯。 【藥用】 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A. macrosetmon Bunge var. uratense (Franch.)Airy-Shaw] 、藠頭 Allium chinense G. Don [A. bakeri Regel] 、長梗薤白 Allium nerinflorum (Herb.) Baker [coloscordum neriniflorum Herb.] 或天藍小根蒜 Allium caeruleum Pall. [A. azureum Ledeb.,A. viviparum Kar. et Kir.] 等的鱗莖。 【應(yīng)用】 用于胸痹。薤白辛開溫通,苦泄痰濁,能散陰寒之痰濁凝滯,宣胸中陽氣以寬胸。治療寒痰濕濁凝滯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兼見短氣喘咳者,常與化痰散結(jié)、利氣寬胸的瓜蔞配伍應(yīng)用,如《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兼見瘀血阻滯者,可酌配丹參、靈脂、川芎等活血祛瘀之品;如配伍桂枝、姜黃等,更能增強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功效。現(xiàn)代臨床對冠心病心絞痛,見有類似上述證候者亦多用之。 用于胃寒氣滯,脘腹疼痛,痞滿少食。薤白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配伍香附、川芎、白芷、干姜等品,治療寒氣腹痛效果更好,如《本草匯言》薤白湯。 用于瀉痢腹痛,里急后重。薤白有行氣導(dǎo)滯之功。配伍枳實、柴胡等味,可增強療效,如《傷寒論》四逆散加薤白方。若有濕熱者,可配黃柏、秦皮之類以清熱燥濕。 此外,還可治療癰腫瘡癤。多作外用,以促其消散。 【注意】 陰虛及發(fā)熱者慎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tài)】 1.小根蒜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鱗莖近球形,直徑0.7~1.5cm,旁側(cè)常有1~3個小鱗莖附著,外有白色膜質(zhì)鱗被;后變黑色。葉互生;葉蒼綠色,半圓柱狀狹線形,中空,長20~40cm,寬2~4mm,先端漸尖,基都鞘狀抱莖。花莖單一,直立,高30~70cm,傘形花序頂生,球狀,下有膜質(zhì)苞片,卵形,先端長尖;花梗長1~2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小花,而間以許多肉質(zhì)小珠芽,甚則全變?yōu)樾≈暄浚换ū黄?,粉紅色或玫瑰紅色;雄蕊6,比花被長,花絲細長,下部略擴大;子房上位,球形。蕨果倒卵形,先端凹入。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國各地。 2.藠頭 與上種相似。主要區(qū)別為:鱗莖數(shù)枚聚生,狹卵狀,直徑1~1.5cm;鱗莖外皮白色或帶紅色,膜質(zhì),不破裂。葉基生,2~5枚;具3~5棱的圓柱狀,中空,近與花葶等長。花葶側(cè)生,圓柱狀,高20~40cm,總苞膜質(zhì),2裂,宿存,傘形無序半球形,松散,花梗為花被的2~4倍長,具苞片;花淡紫色至藍紫色,花被片6,長4~6mm,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鈍頭;花絲為花被片的2倍長,僅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內(nèi)輪的基部擴大,兩側(cè)各具1齒,外輪的無齒;子房寬倒卵形,基部具3個有蓋的凹穴;花柱伸出花被。花、果期10~11月。 我國長江流域和南部各省區(qū)廣泛栽培,鱗莖多供食用,也有野生者。 3.長梗薤白 植株無蔥蒜氣味。鱗莖單生,卵球狀或近球狀,直徑1~2cm;鱗莖外皮灰黑色,膜質(zhì),不破裂,內(nèi)皮白色。葉圓柱狀或近半圓柱狀,中空,具縱棱,沿縱棱具細糙齒,等長于或長于花葶,寬1~3mm。傘形花序疏散;小花梗不等長,長7~11cm,基部具小苞片;花紅色至紫紅色;花被片基部彼此集合成管狀,花被片長7~10mm,子房每室具6胚珠。花、果期7~9月。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海邊沙地。分布于東北及河北。 4.天藍小根蒜 群莖近球形,直徑1~2cm,基部常具外皮暗紫色的小鱗莖。鱗莖外皮暗灰色,紙質(zhì),不破裂,內(nèi)皮白色,膜質(zhì)。葉3~5枚,條形,背面具1條縱棱,有時為三棱狀條形,干時常扭卷,比花葶短,寬2~5mm,到花期逐漸枯死;葉片和葉鞘光滑或沿縱脈具細糙齒。花葶高25~85cm;傘形花序球狀或半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有時具珠芽;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6倍;花天藍色,干后常變藍紫色。花、果期6~8月。 生于海拔1100~2300m的較干旱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新疆天山以北地區(qū)。 【產(chǎn)地】 1.小根蒜 Bulbus Allii Macrostemi 主產(chǎn)于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以江蘇產(chǎn)的質(zhì)量佳,銷外地。 2.藠頭 Bulbus Allii Chinensis 我國南北均產(chǎn)。 3.長梗薤白 Bulbus Allii Neriniflori 產(chǎn)于東北和河北。 4.天藍小根蒜 Bulbus Allii Caerulei 產(chǎn)于新疆。 【品種考證】 薤,始載于《本經(jīng)》,列于中品。《新修本草》云:“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薤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fēng),苦而無味。”《蜀本草》載:“《圖經(jīng)》云:形似韭而無實。山薤一名藥。莖葉相似,體性亦同,葉皆冬枯,春秋分蒔。”《本草圖經(jīng)》謂:“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似韭而葉闊多白無實。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皆春分蒔之,至冬而葉枯。”《綱自》曰:“薤……葉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中空,似細蔥葉而有棱,氣亦如蔥。二月開細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shù)顆,相依而生。”根據(jù)以上所述,古代藥用薤白至少有二種,生魯山(今河南境內(nèi)),葉似韭而闊多白者,與小根蒜 Allium macrosetmon Bunge 相符,李時珍所說的“葉中空似細蔥葉”者與公頭 Allium chinense G. Don 相吻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