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婦人月水不利,或前或后,乍多乍少,腰痛腹痛,手足煩熱 (《圣濟總錄》牡丹丸)
6.治通經 牡丹皮6-9g,仙鶴草、六月雪、槐花各9-12g,水煎,沖黃酒、紅塘,經行時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島中草藥手冊》)
7.治產后血暈、血崩,經水不調,遠年干血氣 (《保命集》紅花散)
8.治產后腹中惡血不除,苦身強痛 (《圣濟總錄》牡丹飲)
9.治寒疝心痛,并治遁尸發動 (《外臺》引《古今錄驗方》牡丹 丸)
10.治腎虛腰痛 (《圣濟總錄》牡丹散)
11.治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 (《圣濟總錄》牡丹湯)
12.治懸癰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發甚癢,狀如松子,一月赤腫如桃,遲治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不可治矣。先服國老湯,不消者 (《本草匯言》將軍散)
13.治下部生瘡,以決洞者 牡丹(末),湯服方寸匕,日三服。(《綱目》引《肘后方》)
14.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以成,不可下也 (《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
15.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直指方》牡丹散)
16.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口吐膿血,氣作腥臭 (《普濟方》牡丹散)
17.治腕折瘀血 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
18.治金瘡內漏,血不出 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17—18方出自《千金要方》
19.治過敏性鼻炎 牡丹皮9g。水煎服,連服10日為1療程。(《青島中草藥手冊》)
【臨床研究】
1.治療高血壓病 取牡丹皮 30~45g,水煎成120~150ml,每日3次分服;或初次量用15—18g,如無不良反應增至30g。治療20余例,一般用藥5日左右血壓即明顯下降,癥狀改善;經服藥 6—33日,舒張壓平均下降1.33—2.67kPa(10— 20mmHg),收縮壓平均下降2.67—5.33kPa(20~ 40mmHg)。本組病例近期內均能使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或接近正常范圍,癥狀亦隨之消失或改善,但遠期療效有待繼續觀察。個別患者服藥后有惡心,頭昏等副作用,無需停藥即能自然消失[1)。
2.治療過敏性鼻炎 ①用10%的牡丹皮煎劑,每晚服50ml,10日為1療程。治療31例,痊愈12例,又治療9例,服藥后癥狀很快好轉,但無一例根治[2)。②牡丹皮煎劑(牡丹皮干品1 500g,蒸餾成2 000ml乳白色溶液,裝入滴瓶備用),每日3次滴鼻。1976~1981年共治療140例 過敏性鼻炎。其中男121例,女19例;年齡9—50歲;病程2個月至13年。結果:顯效 36例(鼻塞、鼻癢、噴嚏、頭痛等主要癥狀消失,鼻 粘膜水腫消失),好轉86例(癥狀及檢查有改善),總有效率為87.1%。其中堅持局部用藥3周者97例,有效率 91.5%;堅持局部用藥2周 者18例,有效率88.9%。本療法效果好,方法簡便、經濟,無副作用[3)。
3.治療濕疹類皮膚病 用5%丹皮粉霜(用牡丹皮加工提取而成的白色微黃霜劑)外涂局部皮損處,治療局限性急性濕疹27例,脂溢性皮炎10例,接觸性皮炎2例,神經性皮炎1例。療效標準: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癢感消失;顯效:皮疹大部分消退,癢感明顯減輕;好 轉:皮疹稍退癢感減輕;無效:用藥5日以上皮損無任何改善。治療結果:27例急性濕疹用藥2~20日,8例痊愈,5例顯效,6例好轉,8 例無效;10例脂溢性皮炎用藥5—14日,2例痊愈,6例好轉,2例無效;2例接觸性皮炎用藥3~5日,1例痊愈,1例無效;1例神經性皮炎用 藥半月無效。有效病列中4例停藥后數日皮疹復發,另2例用藥局部出現潮紅、發癢和灼熱而停藥[4)。
4.治療皮膚瘙癢癥 肌注牡丹皮酚注射液(原名徐長卿注射液)4m1,每日2次。治療34例皮膚瘙癢癥,其中男32例,女2例;年齡8~72歲,病程1個月至8年。用藥2周癥狀無明顯好轉者作為無效。結果:治愈26例,占76.4%;好轉4例,占11.8%;無效4例,占11.8%。未發現不良反應[5)。
5.治療各種痛癥 5%丹皮酚磺酸鈉注射液(牡丹酚經磺化得到水溶性針狀結晶配制而成),每lml含 50mg,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用于各種手術后疼痛,以及急性腰腿痛、風濕痛、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痛、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痛、泌尿系結石痛、Ⅱ度燒傷創 面痛等132例,有較好的鎮痛作用。鎮痛效果出現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最早為5分鐘;有效鎮痛時間約2小時左右。132例中顯效104例 (注射后20分鐘內痛感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有效13例 (注射后20分鐘內自覺痛感減輕),無效15例(痛感無變化),總有效率為88.6%。其 中手術后疼痛76例,顯效61例,有效7例,無效8例,有效率89.5%。用于風濕痛及其他痛56例,顯效43例,有效6例,無效 7例,有效率 為87.5%。長期使用本品無成癮性及其他副作用[6)。
【參考文獻】
現代文獻研究
[1)北京鐵道醫學院,論文匯編.1960:60
[2)林新.中華耳鼻咽科雜志,1957,(2):5
[3)張玉梅,《牡丹皮治療過敏性鼻炎140例療效觀察》,湖南醫藥雜志,1983,(4):24
[4)唐鴻珊,高銀花,衛廣英,《丹皮酚霜治療濕疹類皮膚病40例小結》,中醫雜志,1983,(10):19
[5)張本法,《丹皮酚注射液治療皮膚瘙癢癥34例》,臨床皮膚科雜志,1987,16(2):103
[6)鄭永興,《丹皮磺酸鈉注射液鎮痛作用的臨床觀察》,中草藥,1984,(10):28
【藥論】
1.論牡丹皮為泄熱涼血之要藥 ①繆希雍:“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癥瘕、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 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癥堅 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秳e錄》并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 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 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盛,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本草經疏》)②倪朱謨:“牡丹皮,凡一切血氣為病,統能治 之。蓋其氣香,香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又按《本經》主寒熱、中風、瘈疭、驚癇邪氣諸 疾,總屬血分為眚,然寒熱中風,此指傷寒熱入血室之中風,非指老人氣虛痰厥之中風也。其文先之以寒熱二字,繼之以瘈疭、驚癇可 知已。況瘈疭驚癇,正血得熱而變現,寒熱又屬少陽所主者也。牡丹皮本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然能行血,是其專職,雖有和血、生 血、調血之功,必兼大滋養藥乃可。”(《本草匯言》)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