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格】
懷生地:又名懷地黃、懷慶地黃。為產于河南溫縣、博愛、孟縣、沁陽、武陟(舊時懷慶府)一帶者,品質最優,產量最大。
干地黃:又名生地、生地黃、干生地等。為鮮地黃洗凈,切片曬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莖肥大體重者。品質較優。
小生地:又名細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藥材個體細小如根者。品質稍次。
以上商品以塊根肥大、味甜者為佳。
商品規格
干地黃 按每1kg支數分為五等。一等:每1kg16支以內。二等:每1kg32支以內。三等:每1kg60支以內。四等:每1kg100支以內。五等:每1kg1OO支以外,最小直徑1cm以上。
出口生地黃以每1kg支數分:8支、16支、32支、50支;又有小生地和生地節等規格。
【化學成分】
地黃根莖主要含B-谷甾醇與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還含地黃素(Rehmannin)、生物堿、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與0.0053%的維生素A類物質;根又含水蘇糖、4.2%精氨酸與3.0% r-丁氨酸。懷慶地黃的根莖也含甘露醇、水蘇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0% r一丁氨酸。干地黃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櫚酸、丁二酸、胡蘿卜甙及S8環狀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葉珊瑚甙、梓醇甙、二氫梓醇甙。
【藥理作用】
1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生地黃水煎劑300mg(生藥)/只灌胃,每日1次,連續7d,對小鼠脾臟中玫瑰花形成細胞(RFC)具有明顯抑制作用,生地黃的RPC數/10脾細胞為5250個,而對照組的RFC數/10脾細胞為7500個。生地黃可明顯促進刀豆球蛋白A(ConA)活化的脾淋巴細胞DNA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其促進DNA合成的最適濃度為200ug/ml,DNA合成高峰在48h。對白介素產生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并且證明生地黃對DNA、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及IL-2的產生基本上是平行的。生地黃對小鼠脾臟抗原結合細胞的增牛有抑制作用,對人的淋巴細胞轉化有促進作用,生地液與植物血凝素或刀豆球蛋白A(conA)共同培養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促進轉化作用。
2 對內分泌的影響 生地黃能糾正甲亢大鼠腎臟B受體數量的增加,使甲狀腺功能恢復到正常。有資料進一步證明了生地黃治療甲亢大鼠后,使其增加的腎臟B受體最大結合容量恢復到正常,因此認為從分子水平調節B受體的最大容量可能是生地黃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生地黃煎劑給家兔灌胃能對抗連續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漿皮質酮濃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腎上腺皮質萎縮,束狀帶與網狀帶細胞的厚度也屬正常,家兔在較長時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同時,加用生地黃,可部分拮抗激素單獨使用時出現的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3 其他作用 生地黃能加快小鼠多能造血干細胞(CFU—S)、骨髓紅系造血祖細胞(CFU-E)的增殖、分化作用。離休兔心灌流實驗表明,生地黃0.2—1.0g有減少冠脈流量的作用,對心臟無影響;中劑量0.5g和大劑量1.0g能減慢心率。
【采收加工】
早地黃在10月上、中旬;晚地黃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獲;野生品春季亦可采挖。采時仔細深挖,不要挖斷根部,除凈莖葉、蘆頭及須根,洗凈泥土即為鮮地黃。亦可在挖出后不洗即以干砂土埋藏,放干燥陰涼處,用時取出,可保存2~3個月。
10~11月采挖鮮地黃后隨即用無煙火烘炕,注意控制火力,要先大后小,炕時每日要翻動1~2次,當塊根變軟、外皮變硬、里面變黑即可取出,堆放1~2d,使其回潮后,再炕至干即成干地黃。
【炮制】
1.干地黃 《千金翼方》:“去其須葉及細根。”《外臺》;“洗去土,細切。”《圣惠方》;“以竹刀子切。”《博濟方》:“水洗三五遍,細切,曬干。”《本草圖經》;“凈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普濟方》:“洗去土,以銅竹刀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殘莖,洗凈,大小分開,悶潤,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2.炒地黃 《千金要方》:“熬。”《外科大成》:“炒焦。”現行,取干地黃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取出放涼。
3.生地黃炭 《圣惠方》:“燒炭。”“燒令黑。”《圣濟總錄》:“銼碎,泥固濟入罐子內,用瓦一片蓋口,炭火十斤燒赤,致冷取出。”《濟陰鋼目》:“姜汁浸,焙,銼碎,入砂鍋內,紙筋鹽泥固濟,火煅過。”《本草述》:“紙包燒存性。”現行,取干地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發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再炒至水氣逸盡,置適宜容器內,密蓋,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或取洗凈的干地黃,置煅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后,取出。生地黃炭用于涼血,止血。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生地黃炭散熱防復燃。
《綱目》:“《本經》所謂干地黃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凈,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凈,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再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干或火焙干用。”
【附方】
1.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 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藥,細銼黃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圣惠方》解毒飲子)
2.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 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
3.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 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