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麝香《青陽客! 【名稱】 麝香 【英文】 musk 【拉丁文】 Moschus 【異名】 遺香、心結香、當門子、臍香(《雷公炮炙論》),生香(《本草經集注》),麝臍香(《綱目》),四味臭(《東醫寶鑒》),元寸香(《藥材學》),臭子、臘子(《中藥志》),香臍子(《中藥材手冊》)。原動物麝(《本經》)又名:麝父(《爾雅》)、香獐(《綱目》)、土獐(《本草述》)、拉石子、獐子、山驢子;林麝又名:麝鹿;馬麝又名:香獐子;原麝又名:獐、香子、山驢子、獐鹿。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止痛消腫。 【藥用】 為鹿科動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 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近年來,人工麝香已研制成功并推廣應用。 【應用】 1. 用于閉證神昏。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為醒神回蘇之要藥,最宜閉證神昏,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治療溫病熱陷心包,痰熱蒙蔽心竅,小兒驚風及中風痰厥等熱閉神昏,常配伍牛黃、冰片、朱砂等藥,組成涼開之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牛黃袍龍丸等;用治中風卒昏,中惡胸腹滿痛等寒濁或痰濕阻閉氣機,蒙蔽神明之寒閉神昏,常配伍蘇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藥,組成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2. 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作用,內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乳香、沒藥同用,即醒消丸,或與牛黃、乳香、沒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與牛黃、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 用于血瘀經閉,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證。本品辛香,開通走竄,可行血中之瘀滯,開經絡之壅遏,以通經散結止痛。用治經閉、癥瘕,常與紅花、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藥配伍,如通竅活血湯;用治心腹暴痛,每與木香、桃仁等行氣,活血藥物配伍,如麝香湯;用治跌打損傷、骨折扭傷,可與乳香、沒藥、紅花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藥物配伍,如七厘散或八厘散。近年有以0.2%麝香注射液注入痛點,治療腰扭傷者,每次2~4ml,每月一次,2周一療程,療效滿意,用治痹證疼痛,頑固不愈者,可與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祛風濕藥同用。 4. 用于難產,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經,有催生下胎之效。常與肉桂為散,如《張氏醫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與豬牙皂、天花粉同用,蔥汁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醫藥集錦》墮胎丸。 此外,近代臨床報導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氣霧劑治療心絞脯,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豬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絞痛膏,分別敷于心前區痛處及心俞穴,24小時更換一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療白殿風,均有顯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療肝癌及食道、胃、直腸等消化道腫瘤,可改善癥狀、增進飲食,對小兒麻痹癥的癱瘓,亦有一定療效。 【注意】 虛脫癥禁用;本品無論內服或外用均能墮胎,故孕婦禁用。 【用法用量】 0.03 - 0.10 g 【形態】 1.林麝 林麝體長約75cm,體重約10kg。毛色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狀斑紋。耳背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內白色,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延伸至頸和胸部。四肢前面似體色較淡,后面多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后肢長,弓腰似兔,后肢為蹠行性。成年雄麝有1對上犬齒外露,稱為獠牙,腹下有1個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開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無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林麝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日漸減少,禁止濫捕。 2.馬麝 馬麝體形較大,體長85~90cm,體重15kg左右。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較強。面、頰、額青灰色,眼上淡黃,眼下黃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內周緣、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頸背有栗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個斑點排成兩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腹面為土黃色或棕黃色。 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肅、云南、四川等地。 馬麝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日漸減少,禁止濫捕。 3.原麝 體長85cm左右,體重12kg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雄性上犬齒發達,露出唇外,向后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長,后肢比前肢長,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于臀毛內。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成囊狀,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央有二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后為尿道口。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白道直連頷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白色。從頸下兩側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兩條白色寬帶紋,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排成4~6縱行。腹面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側呈淺棕灰色,外側深棕或棕褐色。尾淺棕色。 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 原麝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瀕危,禁止捕獵。 【產地】 主產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陜西、甘肅、新疆、內蒙古、安徽等地亦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本品入藥始載于《本經》,列為上品。《別錄》載:“麝生中臺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陶弘景曰:“麝形似獐,常食柏葉,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裹之。”又回:“今出隨郡、義陽、晉熙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于諸羌夷(青海、四川北部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本草圖經》謂:“今陜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省有之,而秦州、文州(今甘肅天水、廣西巴馬)諸蠻中尤多……蘄、光山中或時亦有,然其香絕小,一子才若彈丸。”《綱目》曰:“麝居山,獐居澤,以此為別。麝出西北者香結實;出東南者謂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綜上所述,古代所指佳品麝香,主要產于西北部,即今之青海、甘肅、山西、新疆、陜西等地。結合其形態描述及現今數種麝的分布,可知古代麝香之原動物為林麝和馬麝,而不包括分布于東北的原麝。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