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麝香《中國藥典》 【名稱】 麝香 【拼音】 Shexiang 【英文】 MOSCHUS 【概述】 本品為鹿科動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馬麝Moschus 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后,割取香囊,陰干,習稱“毛殼麝香”;剖開香囊, 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家麝直接從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干或用干燥器密閉干 燥。 【性味歸經】 辛,溫。歸心、脾經。 【應用】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閉,{徵}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疬,咽喉腫痛,跌撲 傷痛,痹痛麻木。 【注意】 孕婦禁用。 【貯藏】 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遮光,防潮,防蛀。 【用法用量】 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理化鑒別】 (1) 取毛殼麝香用特制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 疏松,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2) 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塊。 (3) 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熾熱的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融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灰化后,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不定形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則的晶體;并可 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內皮層膜組織。 (5) 本品在[含量測定]項下所得色譜中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的保留時間一致。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苯基(50%)甲基硅酮(OV-17) 為固定相,涂布濃度為2% ;柱溫200℃±10℃ 。理論板數按麝香酮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麝香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 含1.5mg 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干燥失重]項下所得干燥品0.2g,精密稱定,精密加無水乙醇2ml,密塞,振搖,放置1 小時,濾過,取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麝香酮(C16H30O) 不得少于2.0% 。 【炮制】 取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出麝香仁,除去雜質,用時研碎。 【性狀】 毛殼麝香 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 1 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后 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 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麝香仁 野生者質軟,油潤,疏松;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 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并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者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 規則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并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 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圖片】 林麝 藥材麝香 麝香在顯微鏡下觀察 【錄自】 《中國藥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