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凈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干),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兩。(《經驗方》) 6.治腰腳疼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坐臥皆難 桑根白皮一兩(銼),酸棗仁一兩(微炒),薏苡仁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7.治患淋積年 桑白皮六分,通草、百合各八分,白茅根一分。上四味細銼,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下上散藥。口干渴,含之亦得。(《外臺》) 8.治大便忽見蟲 桑根白皮(細銼)二兩。上一味,粗搗篩,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頓服。(《圣濟總錄》桑根白皮湯) 9.治血脈虛極,發鬢不得潤澤 桑根白皮(銼)一斤(升),柏葉適量。上以水三斗淹浸,煮五、六沸。沐頭,數數為之,發即潤澤。(《圣惠方》) 10.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 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上一味,取自然汁涂于兒口內,立效。如無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兩,細銼,用水一盞,煎取半盞。放溫,涂兒口內。(《圣濟總錄》桑白汁方) 11.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 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要方》) 12.治蜈蚣、蜘蛛毒 桑白皮搗汁敷立效。(《衛生易簡方》) 13.治墜馬拗損 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經驗后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甘,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 《名醫別錄》:無毒。主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 《藥性論》:使,平。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日華子本草》:溫,調中,下氣。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藏蟲,止霍亂吐瀉。 《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 《本草衍義》: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藥類法象》:氣寒,味苦酸。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 《藥性賦》:味甘,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益元氣不足而補虛,瀉肺氣有余而止咳。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酸。甘而辛,甘厚辛薄,無毒。 入手太陰經。 《象》云: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 《心》云:甘以固元氣,辛以瀉肺氣之有余。 《本草》云: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縫金瘡。續斷、麻子、桂心為之使,忌鐵鉛。 《本草衍義補遺》: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嘔血,消水腫,利水道,須炒而用之。 《本草綱目》:桑白皮專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宋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腫身熱,瀉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羅天益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 《本草經疏》: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氣,故味甘氣寒而無毒。東垣、海藏俱云兼辛。然甘厚辛薄,降多升少,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甘以固元氣而補不足,辛以瀉肺邪之有余,故能止嗽也。凡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傷中者,中氣傷也。五勞者,五臟勞傷也。六極者,六腑之中氣極也。羸瘦者,肌肉脫也。崩者中,血脫也。脈絕者,氣血兩虛之至,故脈不來也。之數者,皆由陰不足則陽有余,陽有余則火盛而內熱,火與元氣不兩立,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也。惟甘也可以補元氣,惟寒也可以除內熱,熱除矣,元氣生矣,則上來諸證自瘳。故《本經》終之以補虛益氣焉。《別錄》去肺中水氣者,即《十劑》中云:燥可去濕,桑白皮之屬是已。吐血熱渴者,熱傷肺,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竅,而兼發熱作渴也。其主水腫腹滿臚脹者,即利水道,除濕補虛之功也。濕熱盛則寸白生,消除濕熱則蟲自不能留也。縫金瘡者,甘寒補益,宜于傷損也。 簡誤: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甘而辛,甘厚辛薄。氣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無毒。為使續斷桂心,入手太陰肺臟。甘助元氣,補勞怯虛羸。辛瀉火邪。羅謙甫曰:桑白皮瀉肺,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火去則氣得安矣。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腫,解渴驅痰。刀刃傷作線縫,熱雞血涂即合。 《本草乘雅》:桑為蠶食,桑是蠶之天矣。蠶質作絲,絲是蠶之精矣。絲絲縷縷,如人身外之毛發,身內之經絡,毛發廣之須眉,經絡廣之肉腠,又深之廣之,如經絡為營血行之處,或經脈損而營血崩,或營血去而經脈涸,從脈生病,咸可以桑。 季夏取桑柘之火,桑當入脾,為脾之心藥,以絲縷如脈,心主脈故也。絲發五音,皮堅似革,色白屬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藥也。曲直仆傴,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藥也。精英在椹,色黑氣寒,亦可入腎,脾之腎藥也。雖入五藏,以脾為主,然非寄四藏于脾,四藏別有體用,此則脾藏中之四藏也。設因脾轉屬,為效甚速。蓋傷中者,傷中央土,致五藏之勞興極耳。羸瘦即肉極;崩中絕脈即脈極。桑司中央火,且絲縷專勝,故治肉脈之極,其功特著。補虛者,補脾土之虛;益氣者,益中央之氣。絲縷在葉,葉可通心以除寒熱,汗乃心液故也。 《藥性解》:味辛甘,性寒,無毒,入脾、肺二經。主傷中羸瘦、崩中脈絕、肺氣有余、虛勞客熱、瘀血停留、吐血熱渴,止嗽消痰,開胃進食,利二便,消水腫,能殺寸白,可縫金瘡。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兒口瘡。桂心、麻子為使,忌見鉛、鐵。桑枝,療手足拘攣、陰管作痛、眼眶作暈、氣逆咳嗽、腫毒風癢。桑椹,開關竅,利血脈,安神魂,黑須發,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風濕,健筋骨,充肌膚,愈金瘡,益血脈,長須發,堅齒牙,安胎氣,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莖,深黃色者真。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