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 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丁香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姜湯送下。(《成方切用》神香散) 6.治胃冷久呃 沉香、白豆蔻、蘇葉各一錢。上共為末。每服七分,柿蒂湯下。(《壽世秘典》) 7.治小兒吐乳胃寒者 白豆蔻仁十四個(去殼),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砂仁十四個。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8.治妊娠嘔吐 白豆蔻3g,竹茹9g,大棗3枚。將生姜搗碎取汁,取3藥煎取1茶杯(50~60ml),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藥衛生》1959,(3):288) 9.治產后呃逆 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秘韞》) 10.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舌白不竭 杏仁五錢,飛滑石大錢,白通草二線,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溫病條辨》三仁湯) 【參考文獻】 《本草圖經》: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 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食。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目中云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湯液本草》:氣熱,味大辛,味薄氣厚,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氣進食。 《心》云:專入肺經,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本草發揮》: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經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本草經疏》:白豆蔻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故其味辛,其氣大溫,其性無毒。好古大辛熱,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亦入足陽明經。味大辛也,氣大溫也,宜其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也。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簡誤:白豆蔻辛溫,其治在因寒嘔吐反胃,其不因于寒及陽虛者,皆不得入。故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氣大溫。味薄氣厚,陽也。無毒。入手太陰肺經,別有清高之氣。散胸中冷滯,益膈上元陽。溫脾土卻疼,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嘔,消積食膨。 《本草乘雅》:草實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異。入足太陽、陽明府藏,手少陽三焦則一也。氣味辛大溫,充腎間生陽,鼓肺氣呼吸,宣五谷味,主納主出者,白豆蔻也。氣味辛溫,秉剛燖之用,溫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為養為充者,肉豆蔻也。氣味辛澀溫,宣攝中氣,溫中,益上焦,受納水谷,治心腹痛,嘔吐,去臭氣,宣五谷五果五菜味,為養為為益者,豆蔻也。 豆蔻,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綴實在莖下,亦具有密義,雖與縮砂密同歸于退藏,至體用則迥別矣。縮砂密,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肅之聚斂,終屬勉強,設久服盡劑,恐反亟奪其生陽,有余于用,不足于體。故爾,唯白豆蔻三緣合和,體用平均,堪為匹配。但縮砂密專司于下,遍及上中;白豆蔻專司于中,遍及上下。 白豆蔻,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醞釀,若釜中之糜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者,藉腎間動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后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動扇,乃得灼然薪央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谷,受盛膹肉之釜也,味大辛,氣大溫,寧非火然泉達之機乎。蔻者,寇也,當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聚。肺即冠之轉灌溉,朝百脈,留四藏,歸權衡,成休德矣。主治證名,能以此反復推度,便可迎刃而解。 《藥性解》:白豆蔻,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主消寒痰,下滯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白而圓滿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溫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劑,不能補益,《藥性》稱其補上焦元氣,恐無是理,但不甚刻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誤人不少。治寒氣神效。肺胃中有火及虛者忌之。 《藥鑒》:氣熱味辛,輕清而升,氣味俱薄,無毒,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用少許即愈,五也。 《景岳全書》:味辛,氣溫,味薄氣厚,陽也。入脾肺兩經,別有清爽之氣。散胸中冷滯,溫胃口止疼,除嘔逆翻胃,消宿食膨脹,治噎膈,除瘧疾,解酒毒,祛穢惡,能退翳膜,亦消痰氣。欲其速效,嚼咽甚良,或為散亦妙。 《本草備要》:宣,行氣暖胃。 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則諸證自平矣。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眥紅筋。太陽脈起目眥。 《本經逢原》: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谷下氣,寬膈進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本草求真》:[批]宣散肺分寒滯,溫暖脾胃。 白豆蔻專入肺、脾、胃,兼入大腸。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眥紅筋等癥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于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以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無分別于其間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