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化濕藥 >

白豆蔻《青陽客棧》

時間:2017-04-02 23:56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白豆蔻《青陽客棧》 【名稱】 白豆蔻 【拉丁文】 Fructus Amomi 【異名】 多骨(《開寶本草》),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圓豆蔻、扣米(南藥《中草藥學》),豆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肺
【標題】
白豆蔻《青陽客棧》
【名稱】
白豆蔻
【拉丁文】
  Fructus Amomi
【異名】
  多骨(《開寶本草》),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圓豆蔻、扣米(南藥《中草藥學》),豆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藥用】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和爪哇白豆蔻 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應用】
  用于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證。白豆蔻長于化濕行氣,為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之要藥。若濕阻脾胃,胸脘痞悶,惡心欲吐者,常與砂仁、霍香、陳皮等芳香化濕理氣之品相伍;若寒濕氣滯,腹滿脹痛者,可與厚樸、蒼術、木香等同用,以加強行氣化濕之功;若脾虛氣滯,脘悶納呆,可與白術、砂仁、陳皮等合用,以健脾理氣和胃;若脾胃虛寒,納食欠佳者,可與白術、干姜為伍,以溫中健脾,如《圣濟總錄》白豆蔻丸。
  用于惡心嘔吐。白豆蔻溫中化濕,又善和胃止嘔,放凡胃痛嘔吐、反胃、小兒吐乳,妊娠嘔吐等均可應用,但尤宜于寒濕嘔吐,可與溫中化濕止嘔之半夏、霍香、生姜等配伍,如《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若胃寒嘔吐,可單用,亦可與干姜、半夏同用,以溫中散寒止嘔;治妊娠惡阻,可與竹茹、生姜等長于止嘔之品相伍,或與砂仁、紫蘇配合,共奏行氣和中,安胎止嘔之效。
  用于濕溫初起。白豆蔻行氣化濕,善能宣暢中上二焦氣機,以之治濕溫初起,身熱不揚,胸悶不饑,苔白不渴,屬濕重于熱者,每與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以舒暢氣機,滲泄濕熱,如《溫病條辨》三仁湯;若身熱不解,苔黃尿赤,熱重于濕者,宜與黃芩、滑石等相伍,以清熱祛濕,如《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
【注意】
  陰虛血燥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
  1.白豆蔻
  為多年生草本;莖叢生,植株高達3米,基部葉鞘綠色。葉2列,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60厘米,頂端尾尖,兩面光滑無毛,近無柄;葉舌圓形,長7~10毫米;葉鞘口及葉舌密被長硬毛。5月自近莖基處的根莖上長出穗狀花序,花序圓柱形,長8~厘米,寬4~5厘米,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厘米,麥稈黃色,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萼管狀,頂端具3齒;花冠裂片3,白色,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唇瓣橢圓形,長約1.5厘米,中央黃色,內凹,邊黃褐色;發育雄蕊1枚,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被長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6厘米,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3棱,有7~9條淺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縱線條,頂端及基部有黃色粗毛,易開裂為3瓣;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集成種子團,直徑約3~4毫米,暗棕色,芳香。 花期2~5月,果期7~8月。
  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我國廣東、云南有栽培。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爪哇白豆蔻
  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1.5米,具延長的根莖。葉2列,葉片披針形,長25~50厘米,頂端尾尖,具緣毛,揉之有松節油味,無柄;葉舌圓形,2裂,長5~7毫米,邊緣疏被柔毛。2~5月開花;穗狀花序從根莖抽出,長約5厘米,具長達8厘米的總花梗;苞片覆瓦狀排列,宿存;花冠白色或稍帶淡黃,唇瓣橢圓形,長1.5~1.8厘米,稍凹入,淡黃色,中脈有帶紫邊的桔紅色帶;雄蕊1枚,藥隔附屬體3裂。果扁球形,直徑1~1.5厘米,干時具9條淺槽;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
  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熱帶林下。我國海南、云南有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
【產地】
  1.白豆蔻 主產于泰國。我國海南、云南有栽培。銷全國。
  2.爪哇白豆蔻 主產于印度尼西亞。我國海南及云南的西雙版納多有栽培。銷全國。
【品種考證】
  白豆蔻始載于《開寶本草》,云:“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以后歷代本草均有記載,但從《本草圖經》、《綱目》等所附的插圖來看多不是砂仁屬(Amomum)植物,而是花序頂生的山姜屬(Alpinia)植物。又據蘇頌說:“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可見古時豆蔻有二類,一為進口者,即本文所述的白豆蔻,另一為國產者,即今之草豆蔻。
【藥理作用】
  爪哇白豆蔻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雙氫鏈霉素的治療作用。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轉為黃綠色時采收。摘取果實,曬干或烘干,除去果萼及枝梗。
【炮制】
  1.白豆蔻 《本草圖經》:“搗篩,更研細。”《仁術便覽》:“去皮膜。”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打碎。
  2.豆蔻仁 現行,取凈白豆蔻,除去雜質及果殼,取種仁,用時打碎。
  3.豆蔻皮(殼) 現行,取凈白豆蔻,除去雜質,剝取果皮,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吐 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并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2.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 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研細,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3.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 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蒸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4.治胃腹脹滿,嘔吐 (白)豆蔻3g,藿香6g,半夏、陳皮各4.5g,生姜6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