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治外傷血腫 梔子、血當歸、水三七。搗爛,加適量白酒,炒熱后敷患處。(《苗族藥物集》)
20.治療扭傷挫傷 以梔子研末,少加面粉,雞子清調敷。(《瀕湖集簡方》)
21.治火瘡未起 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要方》)
22.治遠年日久,內外臁瘡 (《普濟 方》奇妙梔子散)
23.治下疳瘡 (《奇效良方》梔子散)
24.治肺風鼻赤酒鼓 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博。(《本事方》)
【成藥】
1.三子散
2.黃連解毒丸
3.梔紅液
4.梔紅膏
【臨床研究】
1.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山梔制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日3次,飯后服用。一部分患者用10%煎劑,每次10ml,以后逐漸遞增至50ml;另一部分患者用50%煎劑,每次10~15ml。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日不等,平均30.3日[1)。
2.治療扭挫傷 ①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乙醇,包敷傷處。一般3~5日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日更換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后再用。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 328例;48 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日;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日;功能 恢復時間平均為5.1日[2)。②取生梔子、生大黃等分研末。24小時內就診者,取藥粉適量以醋調敷,24小時后就診者以乙醇調敷。有外 傷者按常規清創消毒后敷藥。敷藥直徑要大于腫痛區2cm為度,藥厚0.5cm,用塑料薄膜及繃帶包扎,一般24小時換藥1次,若藥物干燥 可用乙醇直接外滴,保持濕潤。治關節扭傷150例,病程平均2小時,全部治愈,用藥12小時即可止痛。其中24小時開始消腫、48小時痊 愈者130例,72小時內治愈者15例,96小時內治愈者5例。平均治愈時間為52小時[3)。
3.治療無名腫毒及腮腺炎 取梔子2份,大黃1份,共研細末,用凡士林適量調成軟膏,涂于敷料上貼患處。用治陽證無名腫毒(患部呈紅、腫、熱、痛)70余例,腮腺炎11例,睪丸炎1例。敷藥1~2日后即可腫消痛止,數日便可痊愈[4)。
4.治療冠心病 梔子、桃仁各12g,共軋成末,加煉蜜30g(或蛋清)調成糊狀。將藥攤敷在心前區,紗布敷蓋固定。開始每3日換藥1次,2次后7日換藥1次,6次為1療程。治療冠心病50例,經治療1個療程癥狀無改善者6例,其余44例癥狀均有好轉,其中顯效者22例,改善者22 例。心電圖顯效者7例,改善者18例,25例無改變[5)。
5.治療小兒發熱 取生山梔9g,研碎,浸入70%乙醇或白酒中30~60分鐘,取浸泡液與適量面粉和勻,做成4個如5分鎳幣大小的面餅,臨睡前貼壓于患兒的雙側涌泉穴、內關穴,外包紗布,固定,次晨取下,以皮膚呈青藍色為佳。用于小兒發熱60例,結果:經 1~3次治 療,60例患兒體溫均恢復正常。其中外用1次即熱退者28例,2次熱退者21例,3次熱退者11例,總有效率100%[6)。
6.小兒過敏性陰莖包皮水腫 梔子打碎,浸泡于30~60g白酒中(以浸過藥面為度)0.5小時。用時將煮沸消毒過的鴨毛沾藥液涂患處,反復多次。治療12例,結果經1~2日均獲痊愈。
【參考文獻】
[1)樓方嶺,等.第二軍醫大學學術資料匯編(第14集),1960:14
[2)宋紅旗.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547
[3)孫遜.赤腳醫生雜志,1975,(12):33
[4)張仲全.中級醫刊,1981,(4):19
[5)方紅,等.中醫雜志,1991,32(12):32
【藥論】
1.論梔子治虛煩不眠 ①寇宗奭:“梔子,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本草衍 義》)②王好古:“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憹不得眠 也。”(《湯液本草》)
2.論梔子為清郁火、實熱之藥 ①朱丹溪:“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邪。”又“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 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向導,則邪易 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丹溪心法》)②繆希雍:“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鼓鼻者, 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于開竅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 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屑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火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 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治如上諸證。”(《本草經疏》)③黃宮繡:“梔子味苦大寒,輕飄象肺。就其輕清以推,則浮而上者其治亦上, 故能治心肺之火,而凡在上而見消渴煩躁,懊憹不眠,頭痛目赤腫痛等癥,得此以除。就其味苦而論,則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瀉 肝、腎、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而見淋閉便結,疸黃疝氣、吐衄血痢,損傷血瘀等癥,得此以泄。唯其氣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 滯,惟其味苦而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內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雖其上下皆入,而究則由自肺達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 也。此惟實邪實熱則宜,若使并非實熱,概為通用,恐不免有損食泄瀉之虞矣。”(《本草求真》)④周巖:“梔子,苦寒滌熱,而所滌 為瘀郁之熱。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 舉,總不離乎解郁火。凡肝郁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郁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 散之用梔子皆是。”(《本草思辨錄》)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