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成分】
杜鵑蘭根莖含粘液及葡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甘露糖:葡萄糖(2∶1)。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杜鵑蘭素2犬靜注15ug,kg可降低血壓5.19LPA,降壓作用持續30min以上.
【采收加工】
夏季開花前,挖出假鱗莖,除去莖葉,抖凈泥土,曬干;或除去莖葉、須根后,洗凈泥沙,在沸水鍋上蒸至透心,取出攤開,晾至半干,再曬干或烘干。隨時翻動,干透后,搗去外表粗皮即可,但有些地區習慣使用帶皮者。
【炮制】
《外科正宗》:“洗去毛皮凈。”《綱目拾遺》:“研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檔,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灰屑;蛴脮r搗碎。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癰疽疔腫、惡瘡及黃疸 慈姑(連根)、蒼耳草等分。搗爛,以好酒一鐘,濾汁溫服;蚋芍疄槟,每酒服三錢。(《乾坤秘韞》)
2.治瘡癤腫毒,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 (獨蒜蘭)假鱗莖9~15g。水煎服。外用以適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3.治背癰 (獨蒜蘭)鮮假球莖、細葉石仙桃鮮假球莖各3~4個,嚼服,每日1次;另取上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外貼菜葉或其他鮮葉,再用紗布包扎,每日換藥1次。
4.治指頭炎、癤腫 (獨蒜蘭)假球莖9~15g。水煎,連渣服;另取假球莖適量,加燒酒或醋搗爛,外敷局部。(3~4方出自《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毒蛇咬傷 鮮山慈菇適量搗爛,從傷口周圍結腫的遠端開始涂敷,逐漸近于傷處。(《山西中草藥》)
6.治皮膚皸裂 鮮杜鵑蘭假鱗莖搗爛敷,或切開成兩半擦患處。(《湖南藥物志》)
7.治面(黑干),瘢痕 先用堿水涂患處,次用山慈姑同輕粉、硼砂少許涂之,蓋太乙膏,日易一次。俟疙瘩消盡,以鷹屎、佗僧,蜜調涂數日,勿見風。(《本草求原》)
8.癭瘤 山茨菇、海石、昆布、貝母各等分。為末。每服五錢,白滾水調服,旬日可消。(《外科大成》消瘤神應散)
9.治食道癌 山慈菇、公丁香各9g,柿蒂5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10.冶熱咳 (獨蒜蘭)假鱗莖9~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1.治肺癆咳嗽 (杜鵑蘭)鮮假球莖21~24g。切成薄片,水煎加白糖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根)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蠱毒,蛇蟲狂犬傷。
(葉)涂乳癰、便毒尤妙。
《本草經疏》:山慈菰,味辛氣寒,善散熱消結,故主癰腫瘡瘺,瘰疬結核等,昔人用醋磨傅,今人亦入藥中。
《本草蒙筌》:味辛、苦。有小毒。生搗為拔毒敷藥,頻換則靈;焙研合玉樞神丹,必資作主。消癰疽無名疔腫,散隱疹有毒惡瘡。蛇虺嚙傷,并服神效。
《本草乘雅》:山慈姑,剝人面皮,化人疣贅,其嚴命威毅,而言慈者何?然皺顏黯色,癰瘺菩瘰之人,面目可憎,厥形原無生人理矣。
《景岳全書》:味甘微辛,有小毒。治癰瘍疔腫瘡瘺,瘰疬結核,破皮攻毒,俱宜醋磨傳之。除黑斑,剝人面皮,宜搗汁涂之。并治諸毒蟲毒,蛇蟲狂犬等傷,或用酒調服,或干摻之。亦治風痰癇疾,以茶清研服,取吐可愈。
《本草備要》:瀉熱解毒。
甘微辛,有小毒。功專清熱散結。治癰瘡疔腫,瘰疬結核,醋磨涂。解諸毒、蠱毒,蛇蟲、狂犬傷。
《本經逢原》:山慈姑攻堅解毒,治癰腫瘡瘺,瘰疬結核等證,紫金錠用之,亦是解諸毒耳。丹方治面上瘢痕,用山慈姑末,和輕粉、硼砂末各少許,先用堿水筆涂患處,次摻上藥,太乙膏蓋,日易一次;俟疙瘩消盡后,以鷹屎白、密陀僧末蜜水調護,數日勿見風,日效。惟眼胞上者不可治。以其眨動不輟也。
《本草求真》:[批]瀉熱散結,治瘰疬等毒。
山慈姑專入肺。味苦微辛,氣寒微毒。功專瀉熱消結解毒。故凡癥患癰疽,無名疔腫,癮疹惡瘡,蛇虺齒傷,瘰疬結核等癥,用此外敷,醋磨涂。固可解散,內服亦可調治,總為解毒散結之方!镀諠健分畏圩颐姘,用山慈姑夜涂旦洗。但性寒涼,不可過服。
《得配本草》:甘、微辛,寒。有小毒。入足陽明經。清熱散結。治疔腫、惡瘡、瘰疬,解諸毒。配茶清,吐風痰癇病;配瘡耳草,治癰疽疔腫。
《本草新編》:山茨菇根,味辛、苦,有小毒。消癰疽、無名疔毒,散隱疹、惡瘡,蛇蟲嚙傷,治之并效。此物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茨菇正消痰之圣藥,治痰而怪病自可除也。
或疑山茨菇非消痰之藥,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之也。
《本草分經》:甘寒微辛。清熱散結,解毒。
慈菇,苦、甘,微寒。行血,能下石淋,治百毒。
【藥論】
1.論山慈菇為消痰之藥 陳士鐸:“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蛞缮酱裙梅窍抵帲私舛局幰。不如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本草新編》)
2.論山慈菇以攻逐惡物為專司 張山雷:“山慈姑,味甘微辛,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并不以為內服之藥。至王璆《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能解百毒,通治惡瘡,堅腫癰瘍,楊梅毒厲,瘟疫時氣,瘴癘蠱毒,中惡,胸腹攻痛,窒塞不通諸證,及毒蛇、蟲、犬等傷。外證可敷,內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蕩滌腸胃,驅除積垢,以減邪毒賃陵之勢,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里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乃近人不知古意,輒欲自詡新奇,別開生面,遂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疬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體質堅重,獨顆無枝,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宣絡通經之性,何能行于肢體脈絡?且瘰疬結核,病在上部,而此物又專于下趨,更無氣味熏蒸及上,又屬背道而馳,何能中病……所以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本草正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