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仙藤《中藥學7版》 【名稱】 天仙藤 【拼音】 Tianxianteng 【出處】 《本草圖經》 【概述】 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馬兜鈴A.contorta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主產于浙江、湖北、江蘇、河北、陜西等地。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悶潤、切段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 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 理氣,祛濕,活血止痛。 【應用】 1.胃脘痛、疝氣痛、產后腹痛。本品苦泄溫通,能理氣活血而止痛。治療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氣止痛藥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氣痛,可與酒共煮服用,如《孫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氣藥物青皮、烏藥、小茴香;治療產后腹痛,可炒焦為末服用;若為血氣腹痛,可與生姜、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濟方》),或配伍活血行氣之品。 2.妊娠水腫。本品苦溫燥濕,善治妊娠水腫。可配香附、陳皮、烏藥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 3.風濕痹痛。本品苦燥溫通,活血止痛。治風濕痹痛,常與獨活、威靈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注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齋直指方》)。 4.癥瘕積聚。本品既能理氣,又能活血。用治氣滯血瘀之癥瘕積聚,可配乳香、沒藥、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匯言》方。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木蘭堿,馬兜鈴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菲類有機酸衍生物或內酰胺成分等。 2.藥理作用:鮮北馬兜鈴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馬兜鈴酸Ⅰ為抗癌活性成分。 3.臨床研究: 以天仙藤湯(天仙藤、烏藥、蘇葉、香附、陳皮等)治療特發性水腫10例,治愈8例,好轉2例(江西中醫藥,1997,1:59);用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陳皮、蘇葉、木瓜等)水煎口服,日服一劑,五劑為一個療程,治療特發性浮腫,總有效率88%,平均服藥3個療程(溫州醫學院學報,1996,1:25) 4、不良反應:本藥含馬兜鈴酸,其毒性、不良反應見“關木通”。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2.《本草備要》:“治風勞腹痛,妊娠水腫。” 3.《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癥,而于他癥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