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仙藤《青陽客棧》 【名稱】 天仙藤 【拉丁文】 馬兜鈴 Herba Aristolochiae Debilis,北馬兜鈴 Herba Aristolochiae Contortae 【異名】 都淋藤、三百兩銀(《肘后方》),兜鈴苗(《圣惠方》),馬兜鈴藤(《普濟方》),青木香藤(《廣嗣紀要》),長痧藤(《南京民間草藥》),香藤(《浙江中藥手冊》)。 【性味歸經】 味苦,性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 行氣活血,利水消腫,解毒。 【藥用】 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和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的莖葉。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天仙藤可與防風、威靈仙等同用,以增強祛風效果;治風痹、痰注,肩臂疼痛,常以天仙藤配姜黃、羌活,以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用于子氣水腫,宜與蘇葉、香附等行氣安胎之品同用;如兼脾虛留濕,食減浮腫者,更以天仙藤配白術、茯苓、大腹皮等健脾行水,如《婦人良方》、《鎬京直指》天仙藤散。 用于產后兒枕腹痛,可以天仙藤配延胡索、山楂之類,以增行氣活血之效。 用于寒疝、少腹冷痛,則以天仙藤與茴香、乳香、吳茱萸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藥配伍。 【注意】 體虛者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10.00 g 【形態】 參見“馬兜鈴”條。 【產地】 1.馬兜鈴 主產于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銷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2.北馬兜鈴 主產于東北及河北、河南、山東、陜西。銷全國。 【品種考證】 天仙藤之名始載于《本草圖經》經外草類,曰:“天仙藤生江淮及浙東山中……春生苗,蔓延作藤,葉似葛葉,圓而小,有毛白色,四時不凋,根有須。夏日采取根苗,南人用之最多。”并附臨江軍天仙藤圖,《綱目》、《植物名實圖考》均引錄于蔓草類。據其文圖,似指尋骨風 Aristolochia mollisima Hance,而宋代《寶慶本草折衷》引《新安志》云:“此(指天仙藤)即馬兜鈴苗也。”明弘治《徽州府志》亦云:“天仙藤其生子狀如鈴,故名馬兜鈴。”其后,明《廣嗣紀要》、《醫學正印》等方書,均有天仙藤即青木香藤之記載。于此可見歷史上天仙藤之原植物可能存在尋骨風與馬兜鈴兩種。現代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天仙藤則為馬兜鈴的莖葉。 【采收加工】 霜降前未落葉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打捆。 【炮制】 《校注婦人良方》載:“洗,微炒。”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淋潤至透,切段,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干燥通風處,防霉。 【附方】 1.治疝氣作痛 天仙藤一兩,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孫天仁集效方》) 2.治產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氣腹痛 天仙藤五兩(炒焦),為細末。每服二錢。產后腹痛,用炒生姜,小便和細酒調下;常患血氣,用溫酒調服。(《婦人良方》天仙藤散) 3.治風濕性關節炎 天仙藤、威靈仙、海桐皮各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4.治妊娠水腫 天仙藤(洗,微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蘇三葉,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一日三服。(《婦人良方》) 5.治毒蛇咬傷,痔瘡腫痛 天仙藤鮮品搗爛,敷患處。(《東北常用中藥手冊》) 6.治乳腺炎 鮮天仙藤適量,揉軟外敷,每日換藥1次。(《江西草藥》) 7.治肺熱鼻(查皮) 桐油入黃連末,用天仙藤燒熱油傅之。(《摘玄方》) 8.治赤流丹腫 天仙藤一兩,焙干為末,乳香一錢(研)。上每一錢,溫酒下。(《證治準繩》乳香散) 【藥論】 論天仙藤疏氣活血的功效及其主治 ①倪朱謨:“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藥也。人身之氣,順則和平,逆則痛悶作矣。如楊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氣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產后血氣腹痛,他如妊娠水腫,面浮氣腫,男子風勞,久嗽不愈,悉以此藥治之,無不寢安,蓋謂其善于流行血氣故也。”(《本草匯言》)②黃宮繡:“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及腹痛、風癆等證,而于他證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本草求真》)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