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羅漢果《青陽客棧》 【名稱】 羅漢果 【拉丁文】 Fructus Siraitae Grosvenori 【異名】 拉漢果、假苦瓜(《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光果木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金不換、羅漢表、裸龜巴(廣西)。 【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肺、脾經。 【功效】 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潤腸通便。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 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C. Jeffrey ex Lu et Z. Y. Zhang [Momordica grosvenorii Swingle] 的果實。 【應用】 主治肺熱痰火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胃炎,腸燥便秘。 【注意】 《廣西中藥志》:“肺寒及外感咳嗽者忌用。” 【用法用量】 15.00 - 30.00 g 【形態】 多年生攀援草本。具肥大的塊根,紡錘形或近球形。莖梢粗壯,有棱溝,初被黃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后毛漸脫落或變近無毛。葉柄長3~10cm,被同枝條一樣的毛被和腺鱗;葉片膜質,卵狀心形、三角狀卵形或闊卵狀心形,長12~23cm,寬5~17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邊緣微波狀,由于小脈伸出而具小齒,有緣毛,上面綠色,被稀疏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老后逐漸脫落變近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毛和混生黑色疣狀腺鱗,老后漸脫落。卷須稍粗壯,初時被短柔毛,后漸變無毛,2歧,在分叉點上下同時旋卷。雌雄異襪;雄花序總狀,6~10朵花生于花序軸上部,也具有短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花梗細,花萼筒寬鐘狀,喉部常具有3枚長圓形的膜質鱗片,花萼裂片5,三角形,先端鉆狀尾尖,具3脈,脈稍隆起,花冠黃色,被黑色腺點,裂片5,長圓形,常具5脈,雄蕊5,插生于筒下近基部;兩基部靠合,而1枚分離,花絲基部膨大;雌花單生或2~5朵集生在6~8cm的總花梗頂端,花萼、花梗均比雄花大,退化雄蕊5,子房長圓形,長10~12mm,密生黃褐色茸毛,花柱粗短,柱頭3,膨大,鐮形,2裂。果實球形或長圓形,長6~11 cm,徑4~8cm,初密被黃褐色的茸毛和混生的黑色腺鱗,老后漸脫落,或僅在果梗著生處殘存一圈茸毛,果皮較薄,干后易脆。種子多數,淡黃色,近圓形或闊卵形,扁壓狀,長15~18mm,寬10~12mm,基部鈍圓,先端稍稍變狹,兩面中央稍凹陷,周圍有放射狀的溝紋,邊緣微波狀,幼時深紅棕色,成熟時青色。花期2~5月,果期7~9月。 常生長于海拔400~1400m以上的山坡林下及河邊濕地、灌叢。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廣西部分地區已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栽培。 【產地】 主產于廣西的永福、臨桂。銷全國并出口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理化鑒別】 另有一種翅子羅漢果 Seraitia siamensis (Craib.) C. Jeffrey ex Zhong et D. Fang 它和羅漢果的區別在于:幼枝和嫩葉在活體時密被黃褐色的茸毛和混生的紅色疣狀腺鱗(干后會變黑色),這種紅色腺鱗在人手接觸之后,立刻會被染紅,故又有紅汞藤之稱。種子且有3層翅,翅木栓質,邊緣具不規則的鈍齒。民間常以其塊根治療胃疼,葉外用可治療神經性皮炎和皮癬。主要分布于廣西西部和云南東南部。 【采收加工】 9~10月間果熟時采摘,置地板上,使其后熟,約8~10d果皮由青綠轉黃,用火烘炕,經5~6d,叩之有聲時,即成干燥果實,然后刷毛,紙包,裝箱,存放干燥處。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喉痛失音 羅漢果1個,切片,水煎,待冷后,頻頻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 羅漢果半個,陳皮6g,)豬肉100g。先將陳皮浸,刮去白,然后與羅漢果、瘦肉共煮湯,熟后去羅漢果、陳皮,飲湯食肉。[《新中醫》1982,(11):45] 3.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便秘 羅漢果15~30g,開水泡,當茶飲。(《全國中草藥匯編》)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