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1. 蟾毒類有洋地黃樣的強心作用,小劑量能加強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大劑量使心臟停于收縮期。2. 蟾酥及其所含成分有局部麻醉作用;以蟾毒靈作用最強,比可卡因大30~60倍而無刺激作用。3. 蟾酥對大鼠甲醛-濾紙球肉芽肉腫具有抗炎作用;局部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家兔,肌肉注射蟾酥9 mg/kg有良好治療效果。 4. 蟾酥具有短暫降壓繼之使血壓升高的作用。脂蟾毒配基、蟾毒靈等具有顯著興奮呼吸和升壓作用;其中脂蟾毒配基臨床作呼吸興奮劑,商品名“Respigon”。 5. 蟾酥和蟾毒配基類化合物有抗腫瘤及抗白血病活性,但效果不穩定。治療和放療時如與蟾酥制劑合并使用,能不同程度地防止白細胞下降,對已下降者可回升不再下降。 6. 大劑量服用蟾酥及其制劑易引起呼吸急促、肌肉痙攣、心律不齊,最終導致麻痹而死亡1. 強心甾體化合物為結構類似強心甙而有毒性的蟾毒配基類化合物,已知有10余種,大多是干燥加工過程中的分解產物,如華蟾毒配基約5%,脂蟾毒配基約3.4%,蟾毒靈約1.8%,羥基華蟾毒基約1.6%,蟾毒配質(bufotalin)約1.5%,遠華蟾毒基(telocinobufagin)約1.4%及海蟾蜍精(marinobufagin)等;另含洋地黃毒甙元、沙門甙元等。上述蟾毒配基常在C3與辛二酰精氨酸、庚二酰精氨酸、丁二酰精氨酸、辛二酸、硫酸等結合成酯類,統稱為蟾毒類,多存在于加工前的蟾蜍分泌物中。蟾酥中蟾毒配基和蟾毒的種類及含量,可因原動物、產地、采制時間和方法不同而有差異。2. 吲哚類生物堿主要有蟾酥堿(bufotenine)、蟾酥甲堿(bufotenidine)、去氫蟾酥堿(dehydrobufotenine)、蟾酥硫堿(bufothionine)及5-羥色胺等。此外,含有甾醇類、腎上腺素及多種氨基酸。 【采收加工】 每年夏、秋季(5~8月)為取酥季節。將捕獲到的蟾蜍用水洗凈體表,晾干。用金屬夾從耳后腺及身體上的大小疣粒取酥,每只可取0.05~0.06g鮮漿。取酥方法如下: 1.擠漿法:一手握住蟾蜍,另一只手用特制的金屬夾擠耳后腺,將乳白色的漿液擠到容器內,力量要適度,不要擠出血液或損傷皮膚,引起發炎,潰瘍。操作得當可每星期擠1次。 2.刮漿法:用手握住蟾蜍,頭朝下,另一只手用竹夾鉗或銅鑷在蟾蜍耳后腺上刮取白色漿液,放入容器中。1~2次即可刮凈。 無論擠漿或者刮漿之后,需注意將蟾蜍放置在干凈的陸地上或器具上,切忌放入水中或污染之處,否則易引起耳后腺發炎,造成蟾蜍死亡。 漿液須盛于瓷器內,忌與鐵器接觸,否則易變黑色;并須立即加工,以免時間過久而變質。 擠出并收集好的蟾蜍液要用80~100目銅絲篩或60~80目尼龍絲篩過濾,也可加入15%清潔水或乙醇稀釋后再過濾,經脫水或脫乙醇后,再放入60℃烘箱內烘干,干燥后的成品酥要用密封缸保存。用牛皮紙包好,防止吸潮。各地產區制酥形式有不同的傳統:大致有“棋(圓)酥”、“餅酥”和“片酥”之分。皆為不同形式,大小不同的薄片。 【炮制】 多于夏、秋捕捉蟾蜍,洗凈,擠取耳后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或放入缸中,用竹絲攪動刺激或用蒜、胡椒等物塞入其口,使刺激而分泌白漿,用竹刀刮下。將收集的白漿放入圓模型中曬干,為“團蟾酥”;或將白漿直接涂在箬竹葉或玻璃板上曬干,為“片蟾酥”,質量較佳。 酒蟾酥:取蟾酥塊搗碎,置磁盆中加入白酒浸債。時時攪動,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狀,職出置盆中,放通風潔凈處隙干,碾成細粉。(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 乳蟾酥:系用鮮牛奶浸漬,制法同上。但夏季炎熱時不宜采用,因易于酸敗。(每蟾酥10斤,用鮮牛奶20斤) 【附方】 1.治疔腫 蟾酥一枚,為末,以白面和黃丹,丸如麥顆狀。針破患處,以一粒納之。(《濟生方》蟾酥丹) 2.治內疔 蟾酥,取時用桑葉一小錢大,入蟾酥揉和得所,丸如念珠,陰干用。病勢重者用二粒,輕者用一粒,置病人舌上噙化,化后良久,用井花水灌漱,再用雄黃丸七丸,冷茶清吞下,得臟腑利數行。(《急救仙方》蟾酥丸) 3.治發背痛疽,無名腫毒,惡毒疔瘡 蟾酥二錢,血竭二錢,蝸牛二十個(瓦上焙干,肉殼俱用),銅綠二分半(與上三味同研),枯白礬一錢,輕粉二錢(二味同研),朱砂三錢(研細,留一錢為衣)。上為細末,用人乳汁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搗蔥二根令爛,裹藥丸在內吞下,熱酒送之。(《古今醫鑒》化生丸) 4.治瘡瘍焮腫木硬 蟾酥、麝香各一錢。各同研極細,以兒乳汁調如泥,入磁合內盛,干,不妨。每用少許于腫處,更以膏藥敷之,毒氣自出,不能為瘡,雖有瘡亦輕。(《保命集》針頭散) 5.治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腫毒疔毒 京墨一兩,蟾酥、膽礬、血竭各三錢,朱砂二錢,麝香一錢五分。上為末,用涼水調成錠。涼水磨如墨,以筆蘸藥涂之。(《外科大成》離宮錠子) 6.治一切惡瘡 蟾酥、干胭脂、輕粉、朱砂、穿山甲各二錢,百草霜不問多少。上為細末,丸如黃米大。每服五、七丸,加至八、九丸,用蔥一根,刀剖開,將藥包裹在里,用生絲線縛,文武火燒蔥熟,將蔥帶藥,口內嚼碎溫服,用衣服蓋之,汗出為效。(《普濟方》蟾酥托里丸) 7.治瘰疬 蟾酥如大豆許,白丁香十五枚,寒水石些少(煅),巴豆五粒,寒食面些少。上各另研,和作一處,再研,煉蜜為丸如綠豆大。先以火針刺入核中,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納入針竅中。如膿未盡,再用數丸,以膿盡為度。(《醫學正傳》蟾酥膏) 8.治肉刺(雞眼) 用針撥破,以蟾酥五分(湯化),調鉛粉一錢,涂之裹之。(《外科大成》) 9.用于外科麻醉 ①蟾酥一錢,半夏、鬧羊花各六分,胡椒、川烏、川椒各一錢八分,蓽撥二錢。上為末。每服半分,黃酒調服,服之開針不痛。(《外科大成》瓊酥散)②川烏尖、草烏尖、生南星、生半夏各五錢,胡椒一兩,蟾酥四錢。一加蓽撥等分,一加細辛為君。共為末,用燒酒調敷,侯麻木,任割不痛。(《外科大成》外敷麻藥) 10.治時邪癘毒,爛喉丹痧,喉風喉癰,雙單乳蛾諸癥,茶湯不能進者;并治疔瘡對口,癰疽發背,腸癰,腹疽,乳癰,乳巖,一切無名腫毒;兼治小兒痰急驚風,肺風痰喘危在頃刻 關 西牛黃一錢五分,杜蟾酥一分五厘(燒酒化),上辰砂一錢五分,粗珍珠一分五厘,當門子一分五厘。上藥并研細末,米漿為丸,如芥菜子大,以百草霜五分為衣。每服五丸、七丸、十丸不等,視病勢輕重服之。(《喉科心法》六神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