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眼圈發黑,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上下眼瞼近睫毛部皮膚呈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有時伴有該皮膚的輕度粗糙增厚或有皺褶。此型較少見,多在中年后才出現。另一種是從內眼角向下方約呈45度角的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月彎形條狀,年輕時不明顯,到中老年時期開始走向外上方一直達到外眼角,呈完整半圓形,約數毫米。此型多見,青年至老年幾乎均可見到,只有色澤深淺不同之分。 第一類眼圈發黑引起的原因較復雜,有的因外傷后,局部容易遺留較顯著的色素沉著斑;有的因在眼瞼部的皮膚有脂溢性皮炎、黑病變、上眼瞼部神經性皮炎、皮肌炎或重癥瞼緣炎之后,即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粗糙、增厚及色素沉著。此外,有些人過去化妝時有畫藍色或黑色眼圈的習慣或部分文藝工作者長期用藍色、黑色的化妝品,其內所含的染料或基質作為一種不良刺激,促使眼瞼部皮膚發生慢性炎癥而逐漸粗糙增厚及變黑。第二類的眼圈發黑,一般是隨著年齡及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而形成,多因患嚴重失眠、貧血或某些婦女病,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及性生活不節制等,色澤會加重而明顯。 此外,還要注意某些病理變化在眼周毛細血管上的反映,如動脈硬化、更年期、大病之后體質較差時,都會造成眼周充血,進而瘀血,也會使眼周變黑。 總之,絕大部分健康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圈發黑,并不算病態,平時要注意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營養,多吃些水果、蔬菜及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做些眼部的保健按摩、溫敷等。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及臟腑變化常在面部有所反映,因此,如果變化較明顯,持續時間較長者,應及時請醫生檢查為宜。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