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日,2025年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血液腫瘤精準治療與微生態研究前沿學習班”暨中國抗癌協會腸道微生態指南巡講-襄陽站學術會議在湖北襄陽隆重舉辦。來自全國血液腫瘤、實體腫瘤、微生態、免疫及外科學等領域的頂尖學者齊聚,共同見證了《關于發展整合生物治療新質生產力高質量推動人體微生態與免疫調控研究及應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跨學科專家倡議》(以下簡稱《倡議》)的發布,這是我國醫學界首次就人體微生態與免疫調控領域發布的系統性跨學科專家倡議,標志著該領域研究與應用進入規范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為重大疾病防治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新路徑。
大會主席、CACA腫瘤與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王強教授指出,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超450萬,慢性病患者人數已突破5億,傳統治療面臨療效瓶頸與醫療負擔雙重挑戰。人體微生態作為“人體第二基因組”,其與免疫調控的相互作用已成為破解慢性疾病的關鍵。例如,以腸道菌群移植為代表的低風險生物治療技術,對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治愈率超過90%,對炎癥性腸病、自閉癥等疾病的緩解率超60%,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獨特優勢。
《倡議》主要起草人之一、宏心(生物治療)醫學科學獎常務副會長毛欣主任強調,我國在人體微生態基礎研究方面已與國際同步,部分臨床應用如FMT標準化、精準益生菌工程化研發等甚至領先。相關技術有望與細胞基因治療、噬菌體療法等共同構成整合生物治療體系,成為“中國創全球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成果。
《倡議》從技術創新、臨床應用、產業規范與政策保障四個維度提出系統性方案,核心內容涵蓋三方面: 一、將微生態技術作為應對重大疾病的新突破。相比傳統治療副作用大、易復發、成本高等問題,微生態與免疫調控技術具有低風險、高療效、低成本優勢,為臨床提供了新選擇。 二、通過四大路徑構建“產學研用”協同體系: 1.技術創新:加強從微生物組解析到靶向干預的全鏈條研發,推動FMT、噬菌體療法等核心技術向基層普及。 2.臨床應用:推廣“階梯式治療”模式,根據疾病輕重選擇益生菌、FMT或聯合生物制劑等精準治療方式。 3.產業規范:制定微生態制劑生產標準、菌群移植操作規范等,建立企業自檢、第三方質控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質量體系。 4.政策保障:推動相關技術納入重點醫學研究計劃與醫保目錄,建設國家級、省級、地級三級診療服務網絡。 三、針對“標準缺失、監管空白、基層普及難”三大痛點提出解決方案: ● 由國家衛健委牽頭制定技術規范,統一檢測方法與操作流程,并完成首批10家國家級示范中心認證。 ● 將微生態與免疫調控納入醫學院校課程,五年內培養1000名認證骨干醫師。 ● 依托醫共體機制在基層醫院設立微生態診療單元,以遠程會診對接上級資源。 《倡議》由宏心(生物治療)醫學科學獎牽頭發起。該獎成立于2021年,以“宏圖勵志,生命之心”為宗旨,聚焦生物治療領域的科研轉化與臨床創新,致力于推動“中國創全球新”,受到國家部委指導與支持。與會專家一致表示將積極投身這一事業,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