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干姜《青陽客棧》 【名稱】 干姜 【英文】 Dried Ginger 【拉丁文】 Rhizoma Zingiberis 【異名】 白姜(《三因方》),均姜(《綱目》),干生姜。 【性味歸經】 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藥用】 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根莖的干燥品。 【應用】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注意】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參見“生姜”條。 【產地】 主產于四川、貴州的長順、興仁等地。此外,浙江、山東、湖北、廣東、陜西亦產。以四川、貴州的產量較大,品質較好。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商品規格】 干姜商品單一,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或報道有偽品或混淆品。四川自古就是干姜生產地之一。川產的姜有都姜(菜姜)和均姜(藥姜)之分。都姜主產川西地區,白露前采挖,鮮售或刨片干燥,前者為生姜,后者稱干姜片,主作調味品。均姜即藥用的姜,主產川南地區,犍為、沐川為歷史主產地。據至產地調查,都姜和均姜植物來源相同,二者的不同性狀是因不同的栽培方法和不同土壤、氣候條件形成的。都姜(菜姜)是作高畦深栽,其根莖分枝多而長,白露前即采挖,根莖粉性弱而水分較重,干燥后即干癟;均姜(藥姜)則淺栽,其根莖短而分枝少,采收期晚至冬至前后,使淀粉儲存較豐富,加工后粉性足、纖維少,幾成團塊狀。也有人認為生姜和干姜是二個不同的栽培品種,經所查文獻,姜只有一個學名。 均姜:產于湖南均州者。舊時奉為地道藥材,以為佳品。 川干姜:產于四川建版場者,塊大,肥壯,皮細,肉白多粉,現時視為佳品。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其中有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姜烯酮(Sho-gaol)、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龍腦(Bor-neol)、姜醇(Zingiberol)、檸檬醛(Citral)等,尚含樹脂、淀粉。干根莖含揮發油2%-3.5%,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 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 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根莖含辛辣成分,為姜辣醇類(gingerols),經證明為一混合物,主要為[6]-姜辣醇([6]-gingerol,n=4,方括號內的數字表示分解后產生醛的碳原子數,下同),其次為[3]-姜辣醇([3]-gingerol,n=1)、[4]-姜辣醇([4]-gingerol,n=2)、[5]-姜辣醇([5]-gingerol,n=3)、[8]-姜辣醇([8]-gingerol,n=6)、[10]-姜辣醇([10]- gingerol,n=8)、[12]-姜辣醇([12]-gingerol,n=10)等;尚含少量的[4]-姜辣二醇([4]-gingediol,n=4)、[6]-姜辣二醇([6]-gingediol,n=4)、[8]-姜辣二醇([8]- gingediol,n=6)、[10]-姜辣二醇([10]-gingediol,n=8)、[6]-甲基姜辣二醇([6]-methyl gingediol,n=4)、[4]-姜辣二醇二乙酸酯([4]-gingediacetate,n=2)、[6]-姜辣二醇二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e,n=4)。以前報道分離得的辛辣成分姜辣酮(zingerone)、姜辣烯酮(slogal)糸經堿處理后的分解產物。此外,尚含天冬酰胺、l-派可酸(l-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實驗表明具有興奮豚鼠離體腸管、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及心臟呼吸中樞、興奮心臟、抗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去掉莖葉、須根,曬干或用低溫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揚凈即成。或選肥嫩的姜切片,干燥,稱“干姜片”。 【炮制】 1.干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篩去碎屑。 2.炮姜 先將凈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態,再加入干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炮姜溫里作用減弱,而長于溫經止血。 3.姜炭 取干姜片或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篩去碎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通風處,防蛀。 【附方】 1.治卒心痛 干姜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肘后方》) 2.治一切寒冷,氣郁心痛,胸腹脹滿 白米四合,入干姜、良姜各一兩,煮食。(《壽世青編》干姜粥) 3.治食后吐酸水 干姜、食茱萸各二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驗。(《千金要方》治中散) 4.治妊娠嘔吐不止 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5.治水瀉無度 干姜末,粥飲調-錢服,立效。(《政和本草》引孫真人方) 6.療腸澼,溏便膿血 干姜、黃連、桂心各一分。上為末。服方寸匕,著糜中食,日三。多膿加桂。忌豬肉、冷水、生蔥。(《外臺》引《古今錄驗》干姜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