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干姜《中藥全書》 【名稱】 干姜 【拼音】 GanJiang 【英文】 Dried Ginger 【日文】 ショウキョウ 【拉丁文】 Rhizoma Zingiberis 【異名】 均姜,川姜,白姜,黃姜,平姜。 【性味歸經】 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藥用】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 【應用】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注意】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黃連、黃芩、天鼠矢。” 2.《新修本草》:“久服令眼暗。”3、《藥鑒》:“痘家灰白之癥用之,若實熱紅紫者,切宜禁忌。” 4.《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肉質肥厚,稍扁平,有芳香氣和辛辣味。葉2列,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約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光滑無毛;葉舌長2~4mm,膜質。花莖自根莖生出,高約20cm;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4~5cm;苞片淡綠色,卵圓 形,先端具硬尖;萼筒長lcm;花冠黃綠色,裂片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條紋及淡 黃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藥隔附屬體包裹著花柱。栽培者很少開花。原產于熱帶亞洲,我國除東北外,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產地】 主產于四川、貴州;浙江、山東、湖北、廣東、陜西亦產。其中以四川、貴州的產量大,且品質好,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忌連作。宜選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至重壤土為宜。用根莖(種姜)繁殖,穴栽或條栽。秋季采挖生姜時,選擇肥厚、色淺黃、有光澤、無病蟲傷疤的根莖作種姜,下 窖貯藏或在室內與細沙分層堆放貯藏備用。南方于l~4月,北方于5月,取出種姜保溫催芽,然后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l~2個壯 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深13~17cm。先澆糞水于穴中,待滲透土后,每穴平放種姜l塊,最后覆蓋細堆肥與土。條栽按行 距40cm開溝,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種,上覆土與地面平。四川產區很注意播種的深淺度,播種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斷培土而 成菜姜,為生姜來源;播種淺(挖穴5~10cm)而成藥姜,為干姜來源。出苗后發現缺株,及時補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 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生長期間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不能缺水,出現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濕,收獲前10日停止澆水。病害有腐敗 病,俗稱姜瘟、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用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發病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蟲害有亞洲玉米螟,8~9月為害 姜的莖稈。用90%敵百蟲1000倍液灌心葉。姜弄蝶,以幼蟲為害葉片。用80%敵敵畏1500倍液噴殺。 【品種考證】 干姜《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生姜《名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凈結實者為良,凡入藥并宜炮用。 【商品規格】 干姜商品系老姜,以四川所產者味辣、粉性足,質量佳,尤以四川犍為產品為最佳,稱為“犍干姜”。以色白、粉質多、味辣者為佳。 【顯微特征】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常發生在皮層,細胞排列不整齊,其外時有薄壁細胞及表皮存在。皮層中散有外韌型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占大部分,有多數外韌型維管束散列,近中柱鞘部位維管束形小,排列緊密。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細胞; 薄壁細胞含淀粉粒。粉末:淡黃棕色。①淀粉粒單粒廣卵形、長卵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略扁平,側面觀呈棒狀,有的較小端略 尖突或呈鳥喙狀,直徑5~32μm,長8~48μm,臍點細點狀,位于較小端,層紋明顯。②油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96μm,壁 較薄,胞腔內含淡綠黃色揮發油滴。③樹脂細胞類長圓形,內含紅棕色分泌物。④纖維較細長,常一邊微波狀或略呈鋸齒狀,少數兩邊 均作齒狀突出,末端短尖、鈍圓或分叉,完整者長420~920μm,直徑l6~40μm,分叉處寬至56μm,壁稍厚,非木化,紋孔斜裂縫狀 或人字形,胞腔寬大,常可見菲薄橫隔。⑤色素細胞細管狀,直徑11~23μm,細胞內充滿棕色或暗紅棕色物。此外,可見木栓細胞, 螺紋、梯紋、網紋、環紋導管,及細小草酸鈣方晶。 【化學成分】 干姜含揮發油2%~3%,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 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