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鮮皮《中藥全書》
【名稱】
白鮮皮
【拼音】
Baixianpi
【英文】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日文】
ハクセンピ
【拉丁文】
Cortex Dictamni
【異名】
蘚皮《藥性集注》,北鮮皮《藥材資料匯編》,白羊鮮、白膻《本草經集注》,金雀兒椒《日華子》,地羊膻、金爵兒椒《本草圖經》,白蘚《馮氏錦囊·藥性》,羊癬草,山牡丹,八股牛(東北),千斤拔(山東),白奶秧根(河北),野花椒根皮、臭根皮(江 蘇)。
【性味歸經】
苦,寒。歸脾、胃經。
【功效】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藥用】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
【應用】
1.用于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本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用治濕熱瘡毒,肌膚潰爛,黃水淋漓,常與蒼術、苦參、銀花燥濕解毒之品同用。治療濕疹、疥癬,皮膚搔癢,常與苦參、防風、地膚子等同用,內服外洗均可。
2.用于黃疽尿赤,濕熱痹痛。本品既清熱燥濕,又祛風通痹。治濕熱黃疽,尿赤,配茵陳有利膽退黃之功;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配蒼術、黃柏、牛膝,共奏清熱燥濕,祛風通痹之效。
【注意】
虛寒患者慎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白蘚皮片貯于干燥容器內。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適量。
【形態】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高達lm。全株有特異的香味。根肉質,多側根,外皮黃白至黃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有狹翼,無葉柄;小葉9~13、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5~9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密布腺點,下面白綠 色,腺點較稀。總狀花序頂生,長達30cm,花軸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長l~2.5cm,基部有線形苞片l枚;萼片5,卵狀披 針形,長約5mm,寬約2mm,基部愈合;花瓣5,色淡紅而有紫紅色線條,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約25mm,寬5~7mm,基部漸細呈柄 狀;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顆,近球形,直徑約3mm,先端短尖,黑 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月。生于土坡及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
【產地】
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亦產。以遼寧的質量佳。
【品種考證】
本品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白鮮,列為中品。陶弘景云:“近道處處有、以蜀中者為良,俗呼為白羊鮮,氣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新修本草》云:“此藥葉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虛惡也。”《本草圖 經》載:“白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寧府、滁州、潤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開花,淡紫 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黃白而心實,四月五月采根陰干用。”《綱目》亦云:“鮮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其子累 累如椒。”據以上本草所述花和根皮的顏色及氣味均與現今所用芳香科白鮮一致。
【商品規格】
商品統裝。以條大、肉厚、色灰白者為佳。以遼寧的產品質優。
【顯微特征】
白鮮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有橫長大形裂隙。韌皮部寬廣,細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韌皮射線寬l~3列細胞。皮層、韌皮部散有單個纖維,類方形或長多角形,壁極厚,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化學成分】
根含白鮮堿(dictamnine)、茵芋堿(skimmianine)、崖椒堿(g-fagarine)、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異斑沸林草堿(isomaculosindine)、檸檬苦素(limonin,dictamnolactone)、黃柏酮(obakunone)、秦皮酮(fraxinellone),以及谷甾醇、酸性物質和皂甙等。全株尚含葡萄柚內酯 (aurapten)、香檸檬內酯(bergapten)。地上部分還含補骨脂內酯(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及揮發油。根皮尚含菜油甾醇 (campesterol)。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lg,加氯仿10m1,回流提取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液,另取黃柏酮0.5g溶于lml氯仿液中作對照品溶液,吸取兩溶液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0.3%CMC薄層板上,以甲苯-氯仿-甲醇(3∶12∶3)展開,用碘蒸氣熏后,供試液色譜在與對 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理化鑒別研究進展:與中藥分析數據庫鏈接。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20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鐵銹色小孢子菌、紅色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白癬堿小劑量能興奮離體蛙心,使心肌張力增加,心臟每搏輸出量及每分鐘輸出量均增加。
【采收加工】
大部分地區在春秋季節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洗凈泥土,去除須根及粗皮,趁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干。
【炮制】
將原藥用清水淘凈,撩起,潤軟后切成厚約1mm的頂頭片,曬干。
【性狀】
根皮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黃色,具細皺紋及細根痕,有時可見未除盡的栓皮,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有羊膻氣,味微苦。飲片為橫切薄片,厚約2mm;全體黃 白色,外側有橫向裂隙,中間淡黃色。飲片性狀:為橫切薄片,直徑約1cm ,厚約2mm;全體黃白色,外側有橫向裂隙,中間淡黃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