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頭翁《中藥學7版》
【名稱】
白頭翁
【拼音】
Baitouweng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主產于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陜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葉及殘留的花莖和須根,保留根頭白絨毛,曬干。切薄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應用】
1.熱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腸濕熱及血分熱毒,故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用治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可單用,或配伍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內冷痛,則以本品與阿膠、干姜、赤石脂等藥同用,亦如白頭翁湯(《千金方》)。
2.瘡癰腫毒。本品苦寒,主入陽明,有解毒涼血消腫之功,可與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藥同用,以治療痄腮、瘰疬、瘡癰腫痛等證。
本品若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熱出血以及溫瘧發熱煩躁。
【注意】
虛寒泄痢忌服。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產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并含白頭翁素、23-羥基白樺酸、胡蘿卜素等。
2.藥理作用:白頭翁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桿菌以及一些皮膚真菌等,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劑及所含皂苷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本品對陰道滴蟲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輕度抑制作用。另外,尚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強心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本品常用于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對阿米巴性肝膿腫也有一定療效,但需多法配合和隨證加減(中藥藥理與應用 2000:343);近年來白頭翁尚可用于其他多種疾病,如:用白頭翁水煎,沉淀過濾濃縮口服,治療久治不愈、尚未潰破的淋巴結核52例,總治愈率84.6%(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3);用白頭翁、夏枯草、玄參、生大黃水煎取汁,做超聲霧化,治療綠膿桿菌性肺炎7例,6例有效,痰培養轉陰(中醫雜志1996,12:103);以白頭翁為主,隨證加減治療盆腔炎36例,其中急性期22例,慢性期14例,療效顯著(長春市中醫學院學報1998,3:34)。此外,以原白頭翁素靜脈注射,對肺部鱗癌、未分化癌及黑色素瘤等有一定效果;本品尚可用治消化性潰瘍、神經性皮炎、急性腎盂腎炎、壞死性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不良反應:鮮白頭翁全草搗爛后因原白頭翁素逸出而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皮膚粘膜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眼部可引起流淚;吸入可引起噴嚏、咳嗽;內服可引起流涎、胃腸炎癥、嘔吐、腹痛、腎炎、血尿及心衰,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干燥久貯者局部刺激作用大為降低。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2.《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疬。”
3.《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