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五加皮《青陽客棧》 【名稱】 五加皮 【英文】 Slenderstyle Acanthopanax Bark 【拉丁文】 細柱五加皮Cortex Acanthopanacis gracilistyli,無梗五加皮Cortex Acanthopanacis Sessiliflori 。 【異名】 南五加皮、五谷皮、紅五加皮,原植物:細柱五加又名豺漆《本經》,豺節《別錄》,五花《雷公炮炙論》,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五佳、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刺五加、白路刺、五爪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老虎獠、白蘆刺《中藥大辭典》,五加風、雞腳風(福建),刺五甲(云南);無梗五加又名:短梗五加《東北木本植物圖志》。 【性味歸經】 味辛、苦、微甘,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活血脈。 【藥用】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和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Rupr. et Maxim.) Seem.的根皮。 【應用】 用于風寒濕痹。五加皮辛散苦燥溫通,微甘能補,既善祛風濕,通經脈,又能補肝腎,強筋骨,故凡風寒濕痹、拘攣疼痛,每多用之,兼有肝腎不足者,尤為相宜。如《圣惠方》五加皮酒,用本品一味酒漬服,用治風痹不仁,四肢攣急疼痛。如風寒濕痹,邪氣偏盛者,常配羌活、獨活、威靈仙等藥,以加強祛風散寒除濕之功。如肝腎虧虛而受寒濕所致的腰腿痛,則配杜仲、川斷、桑寄生、牛膝、木瓜等藥,以補肝腎,強筋骨,祛寒濕。 用于筋骨痿軟,小兒行遲。五加皮既能補肝腎,強筋骨,又能活血通絡,改善患部血液循環,為治肝腎虧虛、筋骨痿軟之要藥。癥輕者,可單用本品,即有強健筋骨之效;重者可配補益肝腎之品,以增強藥力。若由濕熱所致之痿躄,腳軟不行,可配牛膝、黃柏、蒼術等藥,以清濕熱,強筋起痿。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筋骨痿弱而行遲,《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以本品為末飲服之;《活幼全書》五加皮散,電配以牛膝、木瓜為末,米飲調服,則藥力更強。 用于體虛羸弱。治虛勞不足,可取五加皮、枸杞根皮,釀酒飲,方如《千金要方》五加酒。虛甚者,可益入黃芪、當歸等藥,以加強補虛羸之力。 用于跌打損傷,骨折。五加皮有強筋骨活血脈的作用,故又治跌打勞傷及骨折等證,傷在下肢者尤宜,骨折錯位應先整骨復位而后服藥。跌撲損傷,常配骨碎補、川續斷、威靈仙等藥,以活血理傷止痛,方如《外科大成》五加四靈散。 用于水腫,腳氣。五加皮兼能除濕消腫,用治水腫、腹脹,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等藥,以利水消腫,方如《局方》五皮散;治腳氣腫痛,常配木瓜、土茯苓、吳茱萸等藥,以利濕解毒,消腫止痛。 此外,五加皮外用有燥濕止癢作用,可治陰囊濕癢,皮膚濕疹,或婦人陰癢等證,煎水熏洗或研末敷,可配合黃柏、蛇床子、苦參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注意】 陰虛火旺者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9.00 g 【形態】 1、細柱五加 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m。枝灰棕色,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剌。葉為掌狀復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常有細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于短枝頂端,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卷;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頭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mm,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于海拔200~1600m的灌木叢林、林緣、山坡路旁和村落中。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無梗五加 灌本或小喬木,高2~5m。樹皮暗灰色或黑色。有縱裂紋,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平直或彎曲。掌狀復葉,柄長3~10cm,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小葉3~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為橢圓形,長8~18cm,寬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數個至10個頭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30mm,密生短柔毛;萼綠色,密生白色絨毛,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于黑褐色,花瓣5,卵形,長不及2mm,外面被短柔毛,以后毛脫落;雄蕊5,長于花瓣;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僅柱頭裂片離生。核果漿果狀,卵狀橢圓形,成熟時黑色,具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200~1600m的森林或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等地。 【產地】 1、細柱五加 主產于湖北、河南、安徽,陜西、四川、廣西、浙江、江蘇亦產。 2、無梗五加 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本草圖經》:“五加皮,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五月、七月采莖,十月采根,陰干用。蘄州人呼為木骨。一說乃有數種,京師、北地者,大片,類秦皮、黃柏輩,平直如板而色白,絕無氣味,療風痛殊效,余不入用。吳中乃剝野椿根為五加皮,柔韌而無味,殊為乖失。今江、淮間所生,乃為真者,類地骨,輕脆芬香是也。其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至丈余,葉五出如桃花,香氣如橄攬,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春青,得霜乃紫黑,吳中亦多,俗名追風使,亦曰刺通,剝取酒漬以療風,乃不知其為五加皮也。江、淮、吳中,往往以為藩籬,正似薔薇、金櫻輩,一如上所說,但北間多不知用此種耳。”②《綱目》:“五加,春月于樹枝上抽條葉,山人采為蔬茹,正如枸杞。生于北方沙地者皆木類,南方堅地者如草類也。” 【商品規格】 南五加皮:又名南五加、真五加皮,為植物細柱五加的根皮,主產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品質優良,為五加皮中的正品。以根皮厚、淡黃棕色、氣香、無木心者為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