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去風明目,《圣濟錄》治吐血不止,晚桑葉焙研,涼茶服三錢,只一服止,后用補肝肺藥。《千金方》治頭發不長,用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長數尺。《集簡》治風眼下淚,用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風濕,烏須明目,用黑芝麻同桑葉等分為丸。震亨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陽明經。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去風熱,利關節,疏肝,止汗。
得生地、麥冬,治勞熱。配生地、阿膠,治嗽血。
肝燥者禁用。
《本草經解》:桑葉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濕之性,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
太陽者,行身之表,而為一身之藩者也,太陽本寒標熱,所以太陽病,則發寒熱。桑葉入太陽,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熱。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氣化而出者也,桑葉入膀胱而有燥濕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編》:桑葉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補骨中之髓、添腎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腦明目,活血生津,種子安胎,調和血脈,通利關節,止霍亂吐瀉,除風濕寒痹,消水腫腳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卻老,老婦人可以還少生兒。…桑葉采葉如茶,種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與其小,無寧大也。過大,則止可煎湯以入藥,有堪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葉,自落者無用矣。
《本草分經》: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泄少陽之氣熱。
【藥論】
綜論桑葉效用 ①繆希雍:“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長發,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本草經疏》)②汪紱:“桑葉甘酸平寒,清金斂神。清金能止嗽,斂神能止盜汗,能靖肝火故明目。”(《醫林纂要·藥性》) ③王學權:“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于肝熱者尤為要藥。”(《重慶堂隨筆》)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