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廣藿香《中國藥典》 【名稱】 廣藿香 【拼音】 Guanghuoxiang 【英文】 HERBA POGOSTEMONIS 【概述】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 按產地不同分石牌廣藿香及海南廣藿香。枝葉茂盛時采割,日曬夜悶,反復至干。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應用】 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用法用量】 3~9g。 【理化鑒別】 (1) 本品葉片粉末淡棕色。葉表皮細胞不規則形,氣孔直軸式。非腺毛1~6細胞,平直或先端彎曲,長約至590μm,壁具刺狀突起,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腺 鱗頭部單細胞狀,頂面觀常作窗形或縫狀開裂,直徑37~70μm;柄單細胞,極短。間隙 腺毛存在于柵欄組織或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頭部單細胞,呈不規則囊狀,直徑13~ 50μm,長約至113μm;柄短,單細胞。小腺毛頭部2細胞;柄1~3細胞,甚短。草酸鈣 針晶細小,散在于葉肉細胞中,長約至27μm。 (2) 取本品粗粉適量,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分取所得揮發油,進行以下試驗。 取揮發油1滴,加氯仿0.5ml,滴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石牌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綠色;海南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紫色。 另取揮發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銅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于載玻片上,俟苯揮發后,于殘渣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置顯微鏡下 觀察。石牌廣藿香可見眾多灰藍色針狀結晶;海南廣藿香可見少量灰藍色結晶及綠色無 定形物。 (3) 取[鑒別](2)項下所得的揮發油0.5ml,加醋酸乙酯稀釋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百秋李醇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 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冰醋酸(95:5: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 以5%三氧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顯一黃色斑點;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 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藍色斑點。 【炮制】 除去殘根及雜質,先抖下葉,篩凈另放;莖洗凈,潤透,切段,曬干,再 與葉混勻。 【性狀】 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條稍曲折,長30~60cm,直徑0.2~0.7cm;表面被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被灰 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后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 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 柄細,長2~5cm,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石牌廣藿香枝條較瘦小,表面較皺縮,灰黃色或灰褐色,節間長3~7cm,葉痕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縱皺較深,斷面漸呈類圓形,髓部較小。葉片較小而厚,暗 綠褐色或灰棕色。 海南廣藿香枝條較粗壯,表面較平坦,灰棕色至淺紫棕色,節間長5~13cm,葉痕較小,不明顯凸出,枝條近下部始有栓皮,縱皺較淺,斷面呈鈍方形。葉片較大而薄,淺 棕褐色或淺黃棕色。 【圖片】 廣藿香 藥材廣藿香 【錄自】 《中國藥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