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草果 【拼音】 Caoguo 【概述】 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云南、廣西、貴州等地。于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志,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 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應用】 1.寒濕中阻證。本品辛溫燥烈,氣濃味厚,其燥濕、溫中之力皆強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濕偏盛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苔濁膩。常與吳茱萸、干姜、砂仁、半夏等藥同用。 2.瘧疾。本品芳香辟濁,溫脾燥濕,除痰截瘧。多配常山、知母、檳榔等同用,如草果飲(《慈幼新書》)。 【注意】 陰虛血燥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α-和β-蒎烯、1,8-桉油素、對-聚傘花素等。此外含淀粉、油脂及多種微量元素。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的α-和β-蒎烯有鎮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鎮痛、解熱、平喘等作用。β-蒎烯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大鼠口服香葉醇能抑制胃腸運動,小量口服有輕度利尿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以草果為主或適當配伍還可用于治療其它多種疾病,如:用草果配柴胡、桂枝等14味中藥組成柴桂草果湯,治療流感行性感冒300例,總有效率為95.31%(浙江中醫雜志,1993,1:65)。以草果15g,訶子5g,山柰5g,官桂5g,焙干研細末,再以樟腦5g,一起入香油125g中,裝入鹽水瓶,密封浸泡三天后,外擦用治斑禿,治療30例,均愈(中醫藥學報,1987,3:53)。 【參考文獻】 1.《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2.《本草綱目》引李杲云:“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臌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兼辟瘴解瘟。 【圖片】 草果 ![]() 草果《常用中藥》 ![]() 草果植株 ![]() 藥材草果 ![]() 藥材草果種子橫切面 ![]() 【表格】 草果《中藥歌決》 【歌決】 草果辛溫歸胃脾,溫中逐寒祛痰積; 心腹冷痛嘔吐瀉,痰飲胸滿濕瘧痢。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