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化濕藥 >

草豆蔻《青陽客棧》(2)

時間:2017-03-29 21:11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實成熟呈黃綠色時采收,用沸水略煮或曬至8~9成干,剝除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炮制】 1.草豆蔻 《圣惠方》:去皮。《女科百問》:和皮細切。《朱氏集驗方》;拍碎去皮膜。現行,取原藥材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實成熟呈黃綠色時采收,用沸水略煮或曬至8~9成干,剝除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炮制】
  1.草豆蔻 《圣惠方》:“去皮。”《女科百問》:“和皮細切。”《朱氏集驗方》;“拍碎去皮膜。”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果柄及殘留的果殼,篩去灰屑,用時打碎。
  2.炒草豆蔻 《保嬰撮要》:“炒紫色。”《醫宗必讀》:“去膜微炒。”現行,取凈草豆蔻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妙至微黃色并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3.姜制草豆蔻 《朱氏集驗方》:“拍碎去皮膜,生姜汁浸一二日焙,再浸焙。”“一兩用生姜伍兩,切片同拌,以水叁升,慢火煮,水干為度,取出焙干。”現行,取凈草豆蔻,置鍋內,用文火炒熱,噴灑姜汁拌炒至干,用時搗碎。每草豆蔻100kg,用生姜10kg。
  4.鹽制草豆蔻 現行,取凈草豆蔻,置鍋內,邊炒邊灑鹽水,炒至水干色黑。每草豆蔻100kg,用鹽1.5kg,水5kg。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炒草豆蔻、姜制草豆蔻、鹽制草豆蔻密閉,防潮。
【附方】
  1.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心腹痛 草豆蔻肉八兩,生姜一片,甘草四兩(銼碎)。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干,杵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夏月煎之,作冷湯服亦妙。(《博濟方》豆蔻湯)
  2.治心腹脹滿,短氣 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姜湯下半錢。(《千金要方》)
  3.治大腸虛冷腹痛,不思飲食 草豆蔻一兩半,白術、高良姜各三分,陳橘皮、厚樸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空心食前和滓溫服。(《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
  4.治冷痰嘔逆,胸膈不利 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豆蔻湯)
  5.治山嵐瘴氣 草豆蔻(去皮)、高良姜、甘草(炙)各半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煎作熟水,頻飲之。(《圣濟總錄》草豆蔻飲)
  6.治小兒臟寒泄瀉不止 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復用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來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7.治虛寒泄瀉,腹痛無度 厚樸(姜制)二兩,肉果(面煨)十枚,草豆蔻(煨)十枚。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服。(《赤水玄珠》草果散)
  8.治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 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廣濟方)豆蔻子湯)
  9.治小兒霍亂吐瀉 草豆蔻、檳榔、甘草等分。上為末。姜煎一錢,空心服。(《普濟方》)
  10.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 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掏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圣濟總錄》草豆蔻湯)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藥性論》: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
  治風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陽明經。
  《象》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食,止霍亂,治一切冷氣,調中補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曲、蘗、鹽、草姜也。
  《本草衍義補遺》:氣熱,味辛,入足太陰陽明經。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面裹煨用。《衍義》云:虛弱不能食者宜此。
  《本草發揮》:潔古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訣》云:純陽,益脾胃去寒。
  《本草綱目》:草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陽、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腦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治瘴疬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本草經疏》: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氣而有金,復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別錄》謂其味辛,氣溫,而性無毒。海藏又云: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蓋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脾開竅于口,脾家有積滯則瘀而為熱,故發口臭,醒脾導滯則口氣不臭矣。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良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產閩之建寧者,氣芳烈,類白豆蔻,善散冷氣,療胃脘痛,理中焦。產滇、貴、南粵者,氣猛而濁,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癘,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
  簡誤:豆蔻性溫熱,味大辛,本是祛寒破滯,消食除瘴之藥。凡瘧不由于瘴氣;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貧寒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用,犯之增劇。
  《本草蒙筌》:味辛,氣溫。陽也,無毒。入劑剝殼取子,行經惟胃與脾,去膈下寒,止霍亂吐逆;驅臍上痛,逐客忤邪傷。酒毒尤消,口臭即解。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