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新冠肺炎藥物的研制情況舉國關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長、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全社會對研發新冠肺炎新藥的呼聲很高,這種美好期望可以理解,但科學研究要講究科學規律。短期來看,解決疫情的“燃眉之急”要靠“老藥新用”,疫苗和臨床研制新藥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瑞德西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林說,目前來看,應對新冠肺炎的藥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種途徑是疫苗,病情要得到控制,最根本還是要依靠疫苗。“但疫苗研制有個過程,我們現在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很大程度上參考了2003年SARS疫苗的一些經驗,但疫苗從臨床前研究到疫苗上市,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現在還只是把病毒毒株分離出來,離上市還有很長的路。” 第二種途徑就是“老藥新用”。“因為老藥的安全性大多已經得到驗證,我們可以通過臨床驗證它們對這次肺炎的有效性,但要進行嚴格篩選。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治療周期有兩周,哪些藥物組合有效,在實踐中摸索便知,包括中藥和西藥。包括一些單克隆抗體藥物,也就是針對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體的藥物,這類藥物的研發有一定的基礎,進度可能會快很多。” 第三種途徑就是集合全社會的科研機構攻關新藥,而目前看來比較有希望的是瑞德西韋。談及瑞德西韋為何能在眾多針對新冠肺炎的新藥中脫穎而出,李林表示,瑞德西韋的作用靶點RNA聚合酶RdRp也存在于新型冠狀病毒上,在結構上很相似。而且瑞德西韋在美國有I、II期臨床試驗數據,并且有在美國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個案。 李林表示,包括瑞德西韋在內,近期頻頻在媒體上亮相的一些體外試驗證實有病毒抑制效果的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短期內不太可能投入使用。“瑞德西韋最早是被作為治療埃博拉病毒的試驗藥物進行研究的,目前還是試驗用藥,未在全球任何地區獲得許可或批準上市,也未證明其大樣本情況下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便在美國,也是作為患者沒有其他救濟手段下的‘同情用藥’,說白了,就是一個不得已的緊急方案。” 李林認為,即便在當前特殊情況下需要“特事特辦”,啟動臨床III期試驗,但這種隨機雙盲試驗,要最終出結果也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并且,必要的臨床研究流程還是要走的,包括倫理審查。所以指望瑞德西韋這樣的新藥馬上投入使用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在美國,也不會通過突擊研究新藥來解決突發傳染病問題。“美國的流感這次也死了很多人,美國人對流感很重視,每次流感來之前他們都會打疫苗。但流感病毒變異很快,今年打的疫苗不一定有效。但美國也不會說可以馬上研制一種新藥就把流感攻克了,主要還是靠疫苗。” 李林說,最近在媒體上出現的一些“新藥”,有些剛剛有了體外細胞試驗結果,但動物試驗、毒理試驗、人體試驗都還沒做,離用在患者身上還有很長的距離。“有沒有效果另說,就連安全性都不能保證,萬一出了問題怎么辦?”李林說,眼前的疫情,靠研制新藥恐怕“遠水解不了近渴”,最靠譜的手段還是靠“老藥新用”。比如國家衛健委3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試行第五版)提出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合,這對組合同樣是針對艾滋病病毒 HIV 蛋白酶的抑制藥物。 抗艾藥對新冠病毒效果有待查證 對于中國醫藥界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李林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這一次不論在應急反應機制和醫藥研究上,都比過去有了質的提升。“像SARS那次,很多患者一上來就是重癥,科研人員前后花了半年時間才把病毒搞清楚;但這一次,疫情暴發才半個月時間,我們已經對病毒了解很多了。尤其是中藥治療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出關鍵作用,中藥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直接針對病毒本身,但能起到緩解癥狀和減輕并發癥的作用。” 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的很多藥物都是抗艾藥物,是否表明冠狀病毒的作用靶點和HIV有相似性?李林表示,這其中有一定的偶然性,這是在臨床表現中呈現出這種結果,但得出醫學結論尚待驗證。“新型冠狀病毒和HIV病毒的RNA聚合酶以及蛋白酶的結構有高度相似性。瑞德西韋是RNA聚合酶抑制劑,而克力芝、利托那韋是蛋白酶抑制劑。但畢竟,這些藥物之前是針對其他疾病而設計的,在治療新冠肺炎上有多大效果,還需要臨床研究。”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