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介紹,西方最近十幾年最活躍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精準醫學,尤其是在罕見病領域,也就是創制冷門藥。所謂的冷門藥,是指絕大多數公司沒有把資金和精力投入進去的藥品,但并不代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人少。以罕見病為例,全球總共有7000多種罕見病,過去五年里,美國FDA每年批準的新藥中,平均每10個大概有3.5個是罕見病藥,這些新藥無論從銷售額、市場估值還是創新價值來看,都是相當可觀的。 醫藥創新要符合一線監床需求 上海安翰醫療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吉朋松表示:“醫藥創新要符合一線臨床需求。” 吉朋松介紹,安翰醫療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已經鉆研了多年,深知醫藥創新應該以一線臨床和患者需求為導向。他以消化道疾病舉例說明:在我國,消化道類疾病有著明顯的“中年趨勢”,老年人、青少年及幼兒發病率不高,而處于社會“中流砥柱”年齡段的中年人則是高發人群。同時,從近年的數據看,食管癌、胃癌、結腸癌在我國癌癥的發病率中占比較高。 吉朋松解釋,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癌癥高發,一方面是因為專業的檢查人員、治療人員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檢查消化道會給人們帶來“不友好”的體驗,導致人們不想查、不敢查、不能查,所以這應該是醫藥創新的方向。 掌握共性關鍵技術實現國際化 北京科信必成醫藥科技總經理王錦剛表示:“對于醫藥創新,只要掌握了共性關鍵技術,很快就能形成系列專利,實現國際化。” 王錦剛指出,做原創性的創新藥需要大量投入和完整的科學體系、研究體系做支撐。醫療機構要轉變成研究型醫療機構,才能更好支持這種創新藥研究的開展。 “實際上,國外的創新藥也不都是原創藥,約70%都是改良型創新藥。”王錦剛認為,中國的醫藥企業要找到適合自己現階段發展的一個位置,既要有創新,也要有改良型創新,還要把仿制藥做好。形成這樣一個體系后,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就會產生不同的創新需求。 “中國的醫藥企業要用更廣的視野、更多的角度來看待創新,要站在全球角度來思考創新的定位,加強國際合作。”王錦剛建議。 有效保護新藥研發的知識產權 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力表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新藥研發的生命線。” 陳力稱,近年來,頂層設計使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越來越走向國際。縱觀全球醫藥市場,創新藥對于整個醫藥行業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對于經濟、民生也起到推動作用。 陳力指出,雖然是同一種疾病,但是由于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國民的生活習慣、遺傳基因并不相同,所以導致同一種病在不同國家的患者中也存在發病原因、發病周期、發病過程的不一致性。具體到我國,創新藥的研發必須圍繞本國患者的特征和需求展開臨床應用,這就要求對臨床數據、知識產權加以保護,通過建立、實施藥品專利保護期延長制度,有效地保護新藥研發的知識產權。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