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談社區醫生:“在廣州,全科醫生要是做了六七年,年薪仍過不了10萬元,就留不住人。在一般醫院,有七八年經驗的醫生都不止這個數啦。(社區醫生的年薪)起碼要維持10萬元左右才能讓人安心留下來,每個人都要養家糊口的嘛。”此說引起熱議。(8月11日《羊城晚報》) 表面的爭議在于,全科醫生值不值年薪10萬元?但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更在于,醫生究竟應該值多少?這一問題的社會背景是:現在中國醫生的收入與勞動價值嚴重不匹配。有民間學者曾調研發現,中國醫生收入上是世界上最差的。發達國家醫生的收入是中國同行的40倍左右。即使是與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不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依然是遠遠落后的。最后看看離我們最近的,香港的醫生收入是內地的22倍,臺灣是大陸的14倍。這項調查揭露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不少人提出,醫生的年薪應為公務員年收入的2倍到4倍,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倍到6倍,這樣才能體現出人的價值及醫生的價值。但毫無疑問,我們離這一水平還有相當的距離。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曾表示,有調查顯示,在中國,醫生的平均工資是社會平均工資的1.19倍。政府顯然也已經意識到這一個問題的存在。年初,官方印發的一份關于《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就明確提出,要提高臨床醫師工資待遇水平,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主要辦法是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將醫務人員的工資收入與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技術難度、成本控制、群眾滿意度等掛鉤,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醫生本來應該是值錢的,但現在,究竟是什么因素讓中國醫生不值錢了?換句話說,在這里,為什么市場規律突然就失靈了?很可能的原因在于,壟斷過度在背后作怪。一方面是,公立醫院一枝獨秀,民營醫院及門診則發展維艱,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局面。公立醫院目前占了我國所有醫院數目的70%,其病床數目更是高占全國醫院病床總數的近90%。另一方面,作為最重要的醫療資源——醫生被牢牢鎖在公立大醫院,留戀于體制內,根本流動不起來。這種很隱蔽的行政壟斷造就了“大醫院病”。盡管醫療機構很多,但技術好的醫生基本都被壟斷在公立大醫院,公眾就醫看病的選擇面是狹窄單一的。為了維持這種壟斷的現狀,很多地方政府對醫生辦醫進行嚴格的限制及遏止。在不少城市,即使符合開診所的條件,醫生們想要審批一個營業執業許可證,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衛生部門會以種種理由拒絕申請,比如私人門診太多了,其實都不外是為了維持壟斷局面。在過度壟斷的環境中,醫生值多少?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由政府決定。為了降低辦醫成本,政府施行低工資辦醫策略,人為壓低醫療服務的勞動價值,這才是醫生們收入低的源頭所在。 公立醫院辦得如何?被地方政府視為面子。公立醫院往往被衛生部門默認為是自己的下屬機構,他們當然會鼓勵及提供一切有利于公立醫院發展的因素和環境。 在發達國家,醫生們之所以獲得高收入,關鍵在于打破了行政的壟斷,市場因素得到積極釋放。私人醫院及診所放開辦活了,醫生們成為自由職業者,流動性很大,可以多點執業。是市場讓醫生獲得了高收入,而不是因為政府。 既然低工資是政府帶來的,低工資政策也是政府造就的。那么,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實行管辦分離,政府變身為公正的裁判,而不是作為運動員參與比賽。只有在破除行政壟斷,激活市場要素,徹底放開醫療市場,降低醫生行醫門檻和減少醫生辦醫限制等方面多發力,才能有望扭轉現狀。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