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藕節(jié)《青陽客棧》 【名稱】 藕節(jié) 【英文】 Lotus Rhizome Node 【拉丁文】 Nodus Rhizomatis Nelumbinis 【異名】 光藕節(jié)(《江蘇植物藥材志》),藕節(jié)巴(《全國中草藥匯編》)。 【性味歸經】 味甘、澀,性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 散瘀止血。 【藥用】 為睡蓮科植物蓮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根莖的節(jié)部。 【應用】 用于多種出血證,尤常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藕節(jié)可單味用,能散瘀止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點。若卒暴吐血,可與荷蒂同用,以加強止血之功,如《圣惠方》雙荷散;配收斂補肺的白及,可用于肺癆咯血;治血熱之吐衄不止,配生地黃、大薊,以涼血止血,如《赤水玄珠》藕節(jié)散;治虛寒性崩漏,可配艾葉、炮姜等,以溫經止血;治尿血,可與小薊、蒲黃同用。 (藕的應用: 用于熱病津液耗傷,煩渴不止,以藕甘寒多汁,能清熱生津而止渴。如治時氣煩褐,《圣惠方》用本品搗汁和蜜同服;若溫病熱灼津傷,口渴較甚,常與梨、荸薺、鮮葦根、麥冬共搗汁飲,以清泄邪熱,生津止渴,如《溫病條辨》五汁飲。若嘔吐不止而兼渴者,可用本品少加生姜共搗汁服,以和胃生津,止渴止嘔、如《圣濟總錄》姜藕飲。若消渴病,口干,心中煩熱,用本品浸于蜜中食之,如《圣濟總錄》藕蜜漿方。 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諸失血證。藕可涼血、散瘀而止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點,可單用本品搗汁服,或與涼血止血之藥同用,以增強止血之效,如《圣惠方》治吐血用藕計與生地汁、大薊汁與蜜和服。若治血淋,常與小薊、血余炭、白茅根同用,以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若產后下血不盡,煩悶腹痛,《千金方》用藕搗汁溫服,以散被止血。 藕煮熟食能健脾、益血,凡脾虛、血虛患者,可作為常食之品。) 【用法用量】 10.00 - 30.00 g 【形態(tài)】 參見“蓮子”條。 【產地】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生產。 【品種考證】 出自《藥性論》。 【商品規(guī)格】 藕節(jié):為產于湖北、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廣東等南方各地者。又因本品多產于南方,故名。 老藕節(jié):為冬季或春季采挖者。習以為佳。 雪藕節(jié):為冬季采挖者。 藕節(jié):各種藕節(jié)的統(tǒng)稱。以個大、無泥沙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鞣質、天門冬酰胺(asparagine)等。藕含大量淀粉,并含有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葡萄糖、果糖、蔗糖及多酚化合物。 【采收加工】 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莖(藕),洗凈泥土,切下節(jié)部,除去須根,曬干。 【炮制】 1.藕節(jié)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剪去藕頭和須根,洗凈,干燥。 2.藕節(jié)炭 《濟生方》:“藕節(jié)灰。”《萬氏女科》:“燒存性,為灰。”現(xiàn)行,取凈藕節(jié)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呈黃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附方】 1.治卒暴吐血 藕節(jié)七個,荷葉頂七個。上同蜜擂細,水二盅,煎八分,去渣溫服;或研未蜜調下。(《圣惠方》雙荷散) 2.治落馬后心胸有積血,唾吐不止 干藕節(jié)五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三錢,日三四服。(《圣惠方》) 3.治吐血、咯血、衄血 用藕節(jié)搗汁服之。(《衛(wèi)生易簡方》) 4.治吐衄不止 藕汁、生地黃汁、大薊汁各三合,生蜜五匙。和勻,每服一小盅,不拘時候。(《赤水玄珠》) 5.治大便下血 藕節(jié)曬干,每用七個,和白蜜七茶匙,水二碗,煎一碗服。(《百一選方》) 【參考文獻】 《藥性論》:搗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日華子本草》:冷,解熱毒,消瘀血,產后血悶,合地黃生研汁,熱酒并小便服并得。 《本草綱目》:一男子病血淋,痛脹祈死。予以藕汁調發(fā)灰,每服二錢,服三日而止痛除。《養(yǎng)疴漫堂》:宋孝宗患痢,眾醫(yī)不效。高余偶見一小藥肆,召而問之。其人問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診脈曰:此冷痢也。乃用新采藕節(jié)搗爛,熱酒調下,數(shù)服即愈。高宗大喜,以搗藥金杵臼賜之,人遂稱為金杵臼,嚴防御家,可謂不世之遇也。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熱開胃,而又解蟹毒故也。 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本草經疏》:藕稟土氣以生,其味甘,生寒熟溫。入心、脾、胃三經。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因,產后血悶,掩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本生于污泥之中,而體至潔白,味甚甘脆,孔竅玲瓏,絲綸內隱,療血止渴,補益心脾,真水果中之嘉品也。又能解蟹毒。 《藥性解》:藕,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主散瘀血,止吐衄,解熱毒,消食止渴,除煩解酒。和蜜食之,能肥腹臟,不生諸蟲;煮熟食之,能實下焦,大開胃脘。其節(jié)尤佳。其皮散血不凝。 《本草備要》:涼血散瘀。 澀平。解熱毒,消瘀血,止吐衄淋痢,一切血證。和生地汁、童便服良。藕生甘寒,涼血散瘀,宋大官作血羹,誤落藕皮,血遂渙散不凝。一人病血淋,痛脹欲死,李時珍以發(fā)灰二錢,藕汁調服,三日而愈。《梅師方》:產后余血上沖,煮汁服。止渴除煩,《圣惠方》:藕汁蜜和服,治時氣煩渴。解酒毒、蟹毒。搗爛熱酒調服。煮熟甘溫,益胃補心,多孔象心。止瀉能實大腸。止怒。久服令人歡,益心之效。生搗罨金瘡傷折,熟搗涂拆裂凍瘡。《肘后方》:卒中毒箭者,藕汁飲,多多益善。孟詵曰:產后忌生冷,獨藕不忌,為能散瘀血也。澄粉亦佳,安神益胃。 《本經逢原》:蓮出淤泥,而無濁氣沾染,其根通達諸竅,聯(lián)綿諸絡,允為交媾黃宮,通調津液之上品。入心脾血分,冷而不泄,澀而不滯,產后血悶,及血淋尿血宜之。新產生冷皆忌,獨生藕不禁,為其能止熱渴,破留血也。生食止霍亂虛渴,蒸食開胃實下焦。搗浸澄粉服食,治虛損失血,吐利下血。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頻服則結糞自下,胃氣自開,便能進食。但市者皆豆麥、菱粉偽充,不可混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