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治鼻衄 大薊根一兩,相思子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圣濟總錄》) 3.治舌上出血 刺薊一握。上一味,研絞取汁,以酒半盞調服,如無生汁,只搗干者為末,冷水調下三錢匕,兼治大衄。(《圣濟總錄》清心散) 4.治腸風瀉血 大薊根七截(各長一寸),白礬一兩(細研),麝香當門子七豆許。上用不沾土大瓜蔞一個,割下蓋子,并去瓤,入大薊根、白礬、麝香當門子在內,用篦子左攪七遭,卻安蓋子在上,以鹽一合,和土為泥,固濟陰干,用炭火煅,候透赤便住,候冷打去泥,細研為末,取一半為散,一半以糯米粥為丸,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將大薊苗煎湯調下半錢,至日午、臨臥,又煎大薊苗調下十丸,服三兩日便住。須是吃得三五個瓜蔞,永去病根。(《普濟方》大效丸) 5.治婦人紅崩下血,白帶不止 大薊五錢,土艾葉三錢,白雞冠花子二錢,木耳二錢,炒黃柏五錢(如白帶,不用黃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6.治熱結血淋 大薊鮮根30~90g。洗凈,搗碎,酌沖開水燉1h,飯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7.治外傷出血 大薊根,研成極細末,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乳腺炎 大薊根、夏枯草根、白茅根(均為鮮品)各等分。取適量搗爛為泥,做成2~3cm厚之餅狀敷患處(直徑以超過硬塊4~5cm為宜)。蓋上塑料紙,固定,每日換藥1次,重癥每日換藥2次。[《中國農村醫學》1987,(5):18] 9.治腸癰,肚腹痛,內疽諸證 大薊根葉、地榆、牛膝、金銀花。俱生搗絞汁,和熱酒服。如無生鮮者,以干葉煎飲亦可。(《本草匯言》引《外科方》) 10.治肺癰 鮮大薊120g。煎湯,早晚飯后服。(《閩東本草》) 11.治疔癤瘡瘍,灼熱赤腫 大薊鮮根,和冬蜜搗勻,貼患處,日換兩次。 12.治漆瘡 大薊鮮根一握。洗凈,加些桐油搗爛,用麻布包,燉熱,紋汁,涂抹,日三四次。 13.治湯火燙傷 大薊新鮮根,以冷開水洗凈后,搗爛,包麻布燉熱,絞汁,涂抹,日二三次。(11~13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14.治帶狀皰疹 大薊、小薊、鮮牛奶各適量。將大小薊放在鮮牛奶中,泡軟后,搗成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匯編》) 15.治婦女干血癆或肝癆,惡寒發熱,頭疼,形體消瘦,精神短少 新鮮大薊二兩,黃牛肉四兩。共入罐內煮爛,天明吃畢后,復熟睡。忌鹽。(《滇南本草》) 16.治熱結瘰疬 大薊根一斤,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食后溫酒調下,日再服。(《圣濟總錄》大薊根散) 17.治鼻竇炎 鮮大薊根地,雞蛋2~3個。二味同煎,吃蛋喝湯。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18.治牙痛,口腔糜爛 大薊根30g。頻頻含漱。(《戰備草藥手冊》) 19.治乳糜尿 大薊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0.治慢性腎炎 大薊根30g,中華石薺苨12g,積雪草、袞州卷柏、車前草各15g。加在豬肉適量,水燉,早晚分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1.治腰肌扭傷 大薊根15g,紅花9g,鬼針草15g,毛姜9g,桃仁9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藥性論》:亦可單用,味苦,平。止崩中血下,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本草》:大薊葉,涼。治腸癰,腹藏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惡瘡疥癬,鹽研毒傅。 《開寶本草》:大、小薊根,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本草經疏》:大薊根稟土之沖氣,兼得天之陽氣,故味甘氣溫而無毒。日華子:涼,當是微寒。陶云有毒,誤也。女子赤白沃,血熱所致也。胎因熱則不安。血熱妄行,溢出上竅則吐衄。大薊根最能涼血,血熱解則諸證自愈矣。其性涼而能行,行而帶補。補血涼血則榮氣和,榮氣和故令肥健也。 簡誤:小薊性下行,以其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之證。 《本草蒙筌》:大小薊味甘、苦,氣溫。一去氣涼。無毒。雖系兩種,氣味不殊。大薊破血捷,消腫奇。吐衄唾咯立除,沃漏崩中即止。去蜘蛛蝎子咬毒,平焮突痛甚癰疽。并搗爛絞濃汁半甌,攙童便或醇酒飲下。僅理血疾,不治外科。 《本草備要》:大、小薊瀉,涼血。 甘溫,《大明》曰涼。皆能破血下氣,行而帶補。治吐衄腸癰,女子赤白濁,安胎。涼血之功。小薊力微,能破瘀生新,保精養血,退熱補虛,不能如大薊之消癰毒。丹溪曰:小薊治下焦結熱血淋。《本事方》:一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痛,煎大薊汁服,立瘥。 《本經逢原》:大薊、小薊,皆能破血。大薊根主女子赤白沃下,止吐血鼻衄,涼而能行,行而帶補,兼療癰腫;小薊根專于破血,不能消腫,有破宿生新之功,吐血血崩之用。但其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破瘀散毒也。丹方治吐血不止,用小薊、山楂、生地,一服即止,止中寓瀉,劫劑中之良法。近世醫師咸用其花,總取散血之義。然其性皆下行,故脾胃虛弱、泄瀉少食者忌用。 《本草求真》:[批]破血逐瘀。 大、小薊專入肝。雖書載屬甘溫,可以養精保血,《別錄》。然究精之養,血之保,則又賴于血榮一身,周流無滯。若使血瘀不消,而致見有吐衄、唾咯、崩漏之癥,與血積不行,而致見有癰疼腫痛之病,則精血先見已不治,安有保養之說乎。用此氣味溫和,溫不致燥,行不過散,閼滯得溫則消,瘀塊得行斯活。惡露既凈,自有生新之能,癰腫潛消,自有固益之妙,保養之說,義由此起,豈真具有補益之力哉。恭曰: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小薊力微,不如大薊力迅;小薊只可退熱涼血,若大薊則于退熱之中,猶于氣不甚傷也。恭曰:大薊葉療癰腫,小薊專主血,不能消癰也。能理血疾,不治外科。若脾胃虛寒,飲食不思,泄瀉不止者,切勿妄服。 《得配本草》:甘,涼。破血,退熱。消癰。除沃漏崩中,去蜘蝎咬毒。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