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其他 >

桐油

時間:2020-06-17 23:23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桐油 【拼音】 Tnɡ Yu 【異名】 桐子油(《綱目》)。 【性味】 甘辛,寒,有毒。 ①《日華子本草》:冷,微毒。 ②《綱目》:甘微辛,寒,有大毒。 【功效】 探吐風痰。外用治疥癬,臁瘡,湯火傷,凍瘡皸裂。 ①《本草拾遺》:摩疥癬蟲瘡,毒腫。
【標題】
桐油
【拼音】
  Tónɡ Yóu
【異名】
  桐子油(《綱目》)。
【性味】
  甘辛,寒,有毒。
  ①《日華子本草》:"冷,微毒。"
  ②《綱目》:"甘微辛,寒,有大毒。"
【功效】
  探吐風痰。外用治疥癬,臁瘡,湯火傷,凍瘡皸裂。
  ①《本草拾遺》:"摩疥癬蟲瘡,毒腫。"
  ②《日華子本草》:"敷惡瘡疥及宣水腫。"
  ③《綱目》:"涂脛瘡、湯火傷瘡;吐風痰喉痹,及一切諸疾,以水和油,掃入喉中探吐。"
【藥用】
  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所榨出的油。
【應用】
  ①治療外科炎癥
  以桐油和石膏粉調敷患處。如用藥及時,對急性化膿性炎癥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據65例各種軟組織急性炎癥的觀察結果,用藥1~10天后有46例炎癥完全消失,6例炎癥局限,癥狀好轉;13例膿腫縮小,自行破潰或經小型切開引流而痊愈。用于急性闌尾炎11例,于3~14天全部治愈;闌尾膿腫17例,除1例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其余均在7~15天治愈;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均于3~6天痊愈;其他如膈下膿腫、腹腔膿腫、急性膽囊炎、局限性腹膜炎、扁桃體膿腫、齒槽膿腫等,用藥后亦有良好效果。治療過程中,須根據病情需要結合其他療法,如應用抗菌素、輸液、輸血等。對已經成熟的膿腫或業已切開引流者,及急性穿孔性闌尾炎、闌尾膿腫潰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彌漫性腹膜炎,應及時采取手術或其他方法治療。制劑及用法:以桐油30~40毫升與生石膏粉100克混和,調勻后涂于紗布或油紙上,外敷患處。腹腔炎癥則敷于病變部位的腹前壁上;盆腔附屬器官炎癥敷于下腹,或采用陰道坐藥方法;扁桃體炎及齒槽膿腫等敷于下頜部。敷藥寬度必須超出炎癥浸潤范圍。根據病情輕重每日換藥1~3次
  ②治療灼傷
  力求在灼傷后10分鐘內,把灼傷的肢體浸泡于桐油桶里,浸泡時間以病人患肢離開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輕微灼感為止。浸泡后用消毒紗布沾生桐油敷貼患處,每天更換1次,至創面干燥為止。試治9例,浸泡后灼傷處周圍紅腫明顯縮小,起泡也減少。Ⅲ度灼傷焦痂干燥后脫落自愈。沒有出現感染,且愈后瘢痕柔軟,不引起功能障礙。
  ③治療尋常疣
  先用縫衣針或小刀將疣的表面輕輕刮破,隨即將油桐果的膠汁滴在疣面,聽其自然干涸結痂,自行脫落。如患處脫痂后,仍有部分疣組織尚未脫落者,再滴藥1~2次,以愈為度。滴藥后不要用水洗滌患處,以免影響結痂。治療8例,除1例多發性滴藥3次未效外,其余7例單純性經滴藥1~3次均脫落,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用法用量】
  外用:涂擦、調敷或探吐。
【化學成分】
  從油桐子熱壓所得的桐油,是一種干性油(碘價157~170),以高溫(200~250℃)加熱,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膠,甚至完全固化。此特殊性質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的聚合,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
  桐油含α-桐酸83%和三油精15%。比較詳細的數據: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桐酸74.5%,亞油酸9.7%,油酸8.0%,飽和脂肪酸3.3%,不皂化物0.1%。又一資料:α-桐酸77%,亞油酸10%,油酸9%,飽和脂肪酸4%。α-祠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共軛雙鍵,故有多種幾何異構體。在飽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櫚酸。
  桐油含維生素E及角鯊烯。又含植物甾醇、戊聚糖及幾種蛋白質。
  桐油的毒性成分,桐酸是其一,但還夾雜著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質(參考"油桐"條)。又熱桐油上發生的氣體,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急性皮炎。
【附方】
  ①治血風臁瘡:㈠胡粉(煅過,研)、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㈡船上陳桐油石灰(煅過)、人發(拌桐油炙干)。為末,仍以桐油調作膏,涂紙上,刺孔貼之。(《簡便單方》)
  ②治慢性潰瘍:桐油、鮮桑白皮適量。搗爛,敷于創面,干后再換,直至痊愈為止。(《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③治腳肚風瘡如癩:桐油、人乳等分。掃數次。(《瀕湖集簡方》)
  ④治酒齄赤鼻:桐油入黃丹、雄黃敷之。(《摘元方》)
  ⑤治凍瘡皸裂:桐油一碗,發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溫水洗令軟,敷之。(《救急方》)
  ⑥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華佗危病方》)
  ⑦治被火灼傷:桐油、石灰。先將石灰攪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數滴,急以竹枝攪之,半時起白色膠質,敷患部,清快異常。(《中醫科學》(4):63,1936)
  ⑧治指疔:用紗布浸桐油包患處;或將患指浸泡在桐油內。(《貴州草藥》)
【中毒處理】
  桐油毒性較大,臨床都作外用,禁忌內服。中毒者均系誤食(將桐油誤當一般食油烹調菜肴)所致。據289例觀察,誤食后大多在2小時內出現中毒癥狀,最早者40分鐘,少數在4小時左右。主要表現為惡心、頻繁的嘔吐;其次為腹痛,頭痛,頭暈,呼吸困難,四肢抽搐,手足麻木、發冷,嘔血、便血,發燒;嚴重者出現昏迷和喉肌痙攣。實驗室檢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腎臟有輕度損害;并能加劇肝臟疾患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改變。經及時救治均告恢復。此外,尚有因持續食入微量桐油(食油中摻有桐油)而引起亞急性中毒者。據52例報告,其臨床表現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點:㈠胃腸癥狀輕;㈡全身癥狀明顯,發熱、氣憋、手足發麻遠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腫、感覺減退、潮紅灼熱、心臟擴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見的征象;㈢預后較嚴重,本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