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八角楓 【拼音】 Bā Jiǎo Fēnɡ 【異名】 白金條[側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 【性味】 辛,微溫。有毒。 【功效】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散淤止痛。用于風濕關節通,跌打損傷,精神分裂癥。 【藥用】 為八角楓科八角楓屬植物華瓜木 Alangium chinense (Lour.) Rehd. 及瓜木 A. platanifolium (Sieb. et Zucc.) Harms. 以側根、須狀根(纖維根)及葉、花入藥。根全年可采,挖出后,除去泥沙,斬取側根和須狀根,曬干即可。夏、秋采葉及花,曬干備用或鮮用。 【注意】 有毒!孕婦忌服,小兒和年老體弱者慎用。 【用法用量】 側根1~3錢,用量由小逐漸加大,切勿過量;須根一般不超過1錢,宜在飯后服用。 【形態】 1.華瓜木: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5米。樹皮淡灰黃色,平滑,小枝圓形,灰黃色,具淡黃或褐色粗毛,皮孔不明顯。單葉互生,有柄;葉形變異較大,常卵形、圓形或橢圓形,長5~18厘米,寬4~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偏斜,平截,略成心形,全緣或少為上部3~5淺裂,主脈5條,下面常有脈腋叢毛。夏、秋開白色花,漸變為乳黃色;3~15朵乃至30余朵成腋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序梗長6~15毫米,花梗密生細毛;萼廣鐘形,口緣有纖毛,萼齒6~8;花瓣與萼齒同數互生,條形,常由頂端反卷;雄蕊與花瓣同數,等長,花絲粗短,扁形,密被毛茸,花藥條形,長為花絲的3倍,花盤圓形,位于子房頂;子房下位,2室,每室胚珠1個,花柱細長,柱頭3淺裂。核果卵形,長約1厘米,熟時黑色,頂端具宿存萼齒及花盤。種子1粒。生于山野路旁、灌木叢或雜木林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 2.瓜木:與華瓜木很相似,但葉片通常明顯4~7裂,基部心形,下面有疏毛。花序上的花較少,通常2至數朵。成熟核果較小。生于山地林邊。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 【附注】 (1).八角楓須狀根(白龍須)毒性較大,中毒輕者有頭昏、無力,重者可因呼吸抑制而致死。在搶救中首先要考慮作人工呼吸,其他對癥治療亦需及時。作肌肉松弛劑使用時,更應在有搶救條件的醫院進行。 (2).據報道試用八角楓葉2兩,水煎分早晚服。治療浸潤型肺結核有一定療效。 【圖片】 八角楓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