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竹葉《青陽客棧》
【名稱】
竹葉
【英文】
Lophatherum Herb
【拉丁文】
Folium Phyllostachydis Henonis
【異名】
淡竹葉(《別錄》)。
【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寒。歸心、肺、胃經。
【功效】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等的葉。
【應用】
用于溫熱病。竹葉長于清熱除煩,涼散上焦風熱之邪。治溫熱病初起之煩熱口渴,常與銀花、連翹、薄荷等同用,如《溫病條辨》銀翹散;治熱病后期,熱傷氣陰,胃熱煩渴,可用竹葉配伍人參、麥冬、石膏,共奏清熱益氣.生津之功,如《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治產后亡血陰虛,復感風邪,而致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者,宜與葛根、防風、桂枝、人參等配伍,方如《金匱要略》竹葉湯。
用于淋證。竹葉甘淡而寒,能清心利尿,尤善治心熱移于小腸而致舌尖紅赤,口糜,小便淋痛等癥,常配合木通、甘草、生地等同用,如《醫方簡義》導赤散。
此外,竹葉還常用治心經有火,上焦實熱所致的心煩、失眠等癥,可配伍豆豉、梔子等同用。
《本草撮要》:“得石膏治傷寒發熱大渴;得陳皮治上氣發熱;得小麥、石膏治時行發黃;竹根同葉煎湯洗婦人子宮下脫。”
【注意】
脾胃虛寒及便溏者禁用。
【用法用量】
6.00 - 12.00 g
【形態】
參見“竹茹”條。
【產地】
產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地。自產自銷。
【藥理作用】
1. 竹葉有解熱作用。淡竹葉水浸膏對于注射酵母混懸液引起發熱的大鼠,灌胃給藥有退熱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發熱的貓和兔,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果為33g/kg非那西汀的0.83倍。其解熱的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和稀鹽酸,而難溶于醇和醚。
2. 淡竹葉有利尿作用,其在利尿的同時,還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
3. 淡竹葉有抑菌作用,體外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4. 淡竹葉還有抗腫瘤和升血糖作用。
【采收加工】
隨時采鮮品入藥。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
2.切制: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附方】
1.治熱渴 淡竹葉(切)五升,茯苓、石膏各三兩,碎,小麥三升,栝樓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外臺》竹葉湯)
2.治霍亂利后,煩熱躁渴,臥不安 濃煮竹葉汁,飲五六合。(《圣濟總錄》竹葉湯)
3.治小兒心臟風熱,精神恍惚 淡竹葉一握,粳米一合,茵陳半兩。上以水二大盞,煮二味取汁一盞,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葉粥)
4.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竹葉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參二兩,麥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5.治暑熱氣虛心煩 鮮竹葉、太子參各9g,扁豆花6g,鮮荷葉半張,煎服。(《安徽中草藥》)
6.治產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甘草各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附子(炮)一枚。大棗十五枚,生差五兩。上十味以水一牛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金匱要略》竹葉湯)
7.治諸淋 淡竹葉、車前子、大棗、烏豆(炒、去殼)、燈心、甘草各一錢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奇效良方》淡竹葉湯)
8.治心移熱于小腸,口糜淋痛 淡竹葉二錢,木通一錢,生甘草八分,車前子(炒)三錢,生地黃六錢。水煎服。(《醫方簡義》導赤散)
9.治產后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葉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產寶》)
10.治頭瘡乍發差,赤焮疼痛 竹葉一斤。燒灰,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勻,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
《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除煩熱,風 ,喉痹,嘔逆。
《藥性論》:味甘,無毒。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止消渴。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
《日華子本草》:味甘,冷,無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并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開寶本草》:味苦,平、大寒,無毒。除煩熱,風 ,喉痹,嘔逆。
《藥性賦》:味辛、苦,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新舊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沖。
《湯液本草》:氣平,味辛。又苦大寒,辛平,無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仲景竹葉湯用淡竹葉。
《心》云:除煩熱,緩皮而益氣。
《珍》云:陰中微陽,涼心經。
《本草綱目》:煎湯,熨霍亂轉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