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牛黃《中藥全書》 【名稱】 牛黃 【拼音】 Niuhuang 【英文】 Cow Bezoar 【日文】 ゴオウ 【拉丁文】 Calculus Bovis 【異名】 犀黃《外科全生集》,丑寶《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jīng)】 苦,涼。歸肝、心經(jīng)。 【功效】 患風(fēng)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藥用】 本品為牛科動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干燥的膽結(jié)石。由于天然牛黃產(chǎn)量稀少,不敷應(yīng)用,近年來,已成功地在活牛體內(nèi)培植牛黃,此種藥材稱為“人工培植牛黃”。此外,還有從牛、 豬、羊等動物膽汁中用化學(xué)方法生產(chǎn)“人工合成牛黃”,產(chǎn)品已大量應(yīng)用于臨床。研究表明,兩種人工牛黃與天然牛黃作用相近。今市 售品主要有天然牛黃與人造牛黃兩類。 【應(yīng)用】 1.用于溫?zé)岵〖靶后@風(fēng)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癥。牛黃清心、涼肝,有患風(fēng)止痙、定驚安神之效。常與朱砂、全蝎、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 2.用于溫?zé)岵崛胄陌酗L(fēng),驚風(fēng),瘋痛等痰熱豪蔽心竅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鳴等癥。本品既能清心熱,又能化痰、開竅醒神。單用本品為未,淡竹瀝化服即效,如《外臺秘要》治嬰兒口噤方,或與麝香、梔子、黃連等配伍,共秦清熱化痰、開竅醒神之功,如安 宮牛黃丸。 3.用于咽喉腫痛,潰爛及癰疽療毒等熱毒壅滯郁結(jié)之證。本品清熱解毒力強。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黃芩、雄黃、大黃等同用,如牛黃解毒丸;若咽喉腫痛、潰爛,可與珍珠為末吹喉,如珠黃散;用治癰疽、療毒、乳巖、瘰疬等,又與麝香、乳香、沒藥等合 用,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如犀黃丸。 【注意】 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2~0.5g。外用適量,研細(xì)末敷患處。 【形態(tài)】 黃牛體長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jié)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其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一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nèi)有骨質(zhì)角髓。四肢均 稱,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北京、天津及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江蘇、浙江等地亦產(chǎn)。產(chǎn)于北京、天津及內(nèi)蒙古的稱京牛黃;產(chǎn)于東北的稱東牛黃;產(chǎn)于西北及河南的稱西牛黃。國外主產(chǎn)于印度、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澳大利亞等地。產(chǎn)于印度的稱印度牛黃;產(chǎn)于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的稱金山牛黃。產(chǎn)于澳大利亞的稱澳洲牛黃。 【品種考證】 牛黃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名醫(yī)別錄》云:“生晉地平澤,于牛得之。”陶弘景曰:“今人多皆就膽中得之。多出梁、益。一子如雞子黃大,相重疊。”《新修本草》又載:“牛黃,今出萊州、密州、淄州、青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喚喝,迫 而得之,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慢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間;圓黃,為塊形,有大小,并在肝膽中。多生 于秦特牛,其吳牛未聞有黃。”《本草衍義》曰:“牛黃,亦有駱駝黃,皆西戎所出也。駱駝黃極易得,醫(yī)家當(dāng)審別考而用之,為其形 相亂也。黃牛黃輕松,自然微香,以此為異。蓋又有牦牛黃,堅而不香。”李時珍曰:“牛之黃,牛之病也。其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 結(jié)成黃。”綜上所述,古代所言牛黃主要是指黃牛之肝管及膽管、膽囊之結(jié)石。牦,《說文》:“長毛牛也”,即牦牛類。說明當(dāng)時己 有牦牛黃及駱駝黃等混淆品。 【商品規(guī)格】 產(chǎn)品以產(chǎn)地不同有:京牛黃(北京、內(nèi)蒙一帶者)、東牛黃(東北地區(qū)者)、西牛黃(西北及河南一帶者)、金山牛黃(加拿大、阿根廷等國者)、印度牛黃(印度產(chǎn))。按其出處和形狀不同又分膽黃和管黃兩種。商品以表面有光澤而細(xì)膩,體輕而質(zhì)松,斷面層紋薄 而整齊、無白膜,嚼之不粘牙,味先苦而后甘,氣清香而有涼感者為佳。以天然膽黃質(zhì)最佳。人工合成牛黃僅用于一般制劑。其規(guī)格等 級要求如下: 天然牛黃 一等:呈卵形、類球形或三角形。表面金黃色或黃褐色、有光澤。質(zhì)松脆。斷面棕黃爭或金黃色,有自然形成層。氣清香、 味微苦后甘。大小決不分,間有碎塊。二等:呈管狀或膽汁滲入的各種塊黃,表面黃褐色或棕褐色。斷面棕褐色。余其同上。 【顯微特征】 本品水合氯醛裝片不加熱可見不規(guī)則團塊,由多數(shù)黃棕色或棕紅色小顆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顯鮮明金黃色,久置后變綠色。 【化學(xué)成分】 含膽酸5%~11%,去氧膽酸約2%,鵝去氧膽酸0.6%~1.7%及其鹽類,膽紅素(bilirubin)及其鈣鹽;并含膽甾醇、麥角甾醇、卵磷脂、脂肪酸、維生素D、水溶性肽類成分SMC(具收縮平滑肌及降低血壓作用),以及銅、鐵、鎂、鋅等。澳大利亞產(chǎn)牛黃含類胡蘿卜素、丙氨 酸、甘氨酸、牛磺酸(taurine)、天門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等多種氨基酸。 【理化鑒別】 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調(diào)和,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習(xí)稱“掛甲”。 2.取本品少許置試管中,分別加下列試劑3ml,微熱,有顯色反應(yīng):加冰醋酸顯綠色,冷后小心滴加等容積的硫酸,下層無色,上層綠色,兩層相接處顯紅色環(huán)。(檢查甾醇類反應(yīng))加硫酸顯綠色;加硝酸顯紅色;加氨水顯黃褐色。(檢查膽紅素) 3.取粉末0.2g,加鹽酸1ml,再加乙醚20ml振搖提取,放置,分取乙醚液,濾過,置分液漏斗中,加氫氧化鋇飽和溶液20ml,振搖,即發(fā)生黃色沉淀。分離除去水層及沉淀,醚層用氫氧化鋇飽和溶液洗滌2次,每次10m1。分取醚層,濾過,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 加醋酐1ml與硫酸2滴,振搖,放置10分鐘,即顯綠色。(檢查結(jié)合型膽紅素) 4.取粉末少量,加氯仿1ml搖勻,加硫酸與30%過氧化氫溶液各2滴,振搖,即顯紅色。(檢查膽紅素)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