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炳范.山東中醫雜志,1986,(3):26 [2)常志行,等.解放軍醫學雜志,1987,12(5):372 【藥論】 論蜈蚣搜風、攻毒之功效 ①李時珍: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蛇毒氣,人有不服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二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陸羽《茶經》載《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則蜈 蚣自能除風攻毒,不獨治蛇毒而己也。”(《綱目》); ②張錫純:“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 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 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 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疚,小兒臍風;外治經絡 中風,口 眼歪斜,手足麻木。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癥及蛇咬 中毒。外敷治瘡甲(俗名雞眼)。用時宜帶頭足,去之則力減,且其性原 無大毒,故不妨全用也。”(《衷中參西錄》) 【附注】 1、多棘蜈蚣S.subspinipes multidens Newport 頭金紅色,個體長達13cm;分布于廣西、云南等地;亦藥用。全體含d-羥基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絲氨酸、;撬帷⒐劝滨0返。外角皮含幾丁質、脫乙酰幾丁質、 葡萄糖胺、谷氨酸、酸性磷酸酶。2、赤蜈蚣S.morsitans Linnaeus 全體黃褐色,各背板后緣暗綠色。含蛋白質,與人的a1-,a2-及g-球蛋白類似;頭板及第一背板含b-胡蘿 卜素、蝦黃質酯(astaxanthin exter),其余背板含蝶啶(pteridine),后板含細胞花青素(cytocyanin);另含酸性磷酸酶。 【錄自】 《中藥全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