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丹參煎劑灌胃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免,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酷。丹參及白花丹參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用細胞模型實驗方法,發現丹參素具有降低細胞內膽固醇合成及抗脂蛋白電泳遷移率明顯減慢、氧化脂蛋白中,丙二醛(MDA)含量明顯減少以及氧化脂蛋白對細胞的毒性作用明顯減弱,提示丹參素可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應用傳代培養的牛和人主動脈內皮細胞及原代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為實驗模型,發現牛和人主動脈或臍靜脈內皮細胞接觸合纖維蛋白的瓊脂薄膜后,部分細胞出現收縮移動和細胞間隙增寬,隨后大多細胞脫落,少數聚集成團;而加入丹參針液的防治組,大部分細胞形態基本正常,加入丹參防治組的培養液中,乳酸脫氫酶(LDH)及酸性磷酸酶(ACP)含量明顯低于實驗對照組,提示能減輕纖維蛋白凝塊對血管內皮的損傷作用。丹參素有降低細胞內膽固醇內源性合成及抗氧化酶修飾低密度脂蛋自(LDL)的作用。丹參素還具有抑制牛主動脈平滑肌細胞氧化修飾H)L的作用,與對照組比較,LDL中MDA明顯減少,其抗氧化能力與丹參素的量成正相關。丹參能升高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大鼠肝及人成纖維細胞LDL受體mRNA水平,但降血清總膽固醇及LDL膽固醇作用不明顯,提示LDL受體可能存在翻譯或翻譯后水平的調節。用新生乳牛的胸主動脈,經體外培養獲得的傳代動脈內皮細胞(EC)進行實驗,結果顯示低度脂蛋白細胞丙二醛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而⒍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1μmol/L、100μmol/L丹參酮IIA均能提高6-keto-PGF1α的水平,抑制MDA產生,高濃度丹參酮ⅡA還可降低TXB2的含量,表明丹參酮ⅡA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LDL的氧化,從而保護動脈內皮細胞,維持其分泌PGI2正常功能。丹參可刺激動脈內皮細胞(EC)分泌PGI2,從而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3.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抗凝血、促纖溶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丹參具有抗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可使復鈣時間(RT)、凝血酶原時間(PT)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激酶時間(KPTT)延長,并促進纖維蛋白降解。丹參中3種化學提取物均有抗凝作用,其中丹參酮最強,原兒茶醛次之,第三為丹參素。關于丹參抗凝作用環節的研究,現認為是其作用于凝血過程的第三階段,即通過激活纖溶酶原一纖溶酶系統使纖維蛋白溶解留并被裂解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丹參注射液能促進牛內皮細胞分泌纖溶酶原激活物(PA),提高PGI2的產生量,降低其抑制物(PAI)的活性,丹參還能增加牛肉皮細胞膜表面血栓調理蛋自的活性。(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丹參注射液可抑制ADP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附降低;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和抑制凝血功能。大鼠和小鼠靜注丹參酮IIA磺酸鈉12.5~38mg/kg后60分鐘,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干重和濕重減輕,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丹參酮]IA磺酸鈉對犬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釋放均有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肌動蛋白激活Mg2十-ATP酶活力而表現抑制血小板的各種功能。乙酰丹酚酸A是丹參有效成分衍生物。體外實驗表明,乙酰丹酚酸A對ADP、膠原、花生四烯酸和凝血酶誘導的大鼠和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在半體內實驗中,本品對多種誘導劑所致囟血小板聚集也有顯著抑制作用,且持續時間達2小時以上。此外,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時,乙酰丹酚酸A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5-羥色胺釋放也有顯著抑制作用。提示乙酰丹酚酸A可能是一種作用廣泛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劑。由ADP或腎上腺素誘導的人工血小板聚集和5-HT釋放可為丹參注射液所抑制,且抑制程度與劑量有關,丹參注射液中的活性物質可抑制環核苷酸磷酸二酪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環核苷酸,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5-HT的釋放。迷達香酸是丹參水溶性成分之一,給大鼠靜注,它能抑制靜脈血栓形成,阻抑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當劑量為50mg/kg及100mg/kg時,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別為41.9%和54.8‰,當劑量為100mg/地及150mg/kg時,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別為30.4‰和46.4%,血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纖維蛋白原含量無明顯變化,結果說明,迷達香酸具有溫和的抗血栓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抗血小板聚集和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有關。應用PPP自動平衡血小板聚集儀,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為指標,發現急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前血小板聚集呈亢進狀態)使用丹參注射液均能使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降低至正常水平,證實丹參有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動物實驗證明丹參對TXB2的抑制率為96。64%。TXB2受到抑制,TXA2合成減少,從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丹參素有抑制血小板合成與釋放TxA2等前列腺素類縮血管物質的能力。(3)對紅細胞膜的作用 丹參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和急性缺氧大鼠全血和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含量,而2,3-DPG與維持紅細胞的雙凹穩定性、形態可塑性、耐久性和堅韌性有關。電鏡觀察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保護體外循環中犬紅細胞的正常形態。將免紅細胞放入含有0.1mg/ml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0.45%氯化鈉溶液中,溶血量幾乎只有對照組的一半,丹參酮ⅡA磺酸鈉還有保護蛋白變性的作用,并提高紅細胞膜的機械強度,從而發揮保護紅細胞作用。丹參酮IIA磺酸鈉不僅對低滲性紅細胞膜溶血有保護作用,而且對熱(50℃)、低pH值皂素性引起溶血和免疫性淋巴細胞參與的羊紅細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減少紅細胞在低滲條件下的溶血,用掃描電鏡觀察結果表明,藥物的保護作用是由于紅細胞腫脹程度減輕,而不是腫脹后不破裂,可能是由細胞膜承受切向張力增加所致。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穩定紅細胞膜抗溶血作用和抑制鈣調蛋白(CaM)功能有相關性。其對大鼠紅細胞溶血的抑制率為100%,對CaM的抑制率為71,8%。(4)對紅細胞與內皮細胞粘附特性的影響 用流室系統定量研究結果發現,在體外,丹參注射液通過同時作用于健康人紅細胞和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從而使紅細胞與內皮細胞粘附的數目減少,強度減弱,這可能是丹參能改善血液循環狀況的機制之一;同時發現在體外預防用丹參較治療用時效果更佳。 4.對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丹參酮IIA磺酸鈉腹腔注射200mg/kg,可顯著延長小鼠在缺氧情況下的存活時間;氧耗速度較對照組稍減慢,小鼠死亡時存余氧含量較對照組為低、小鼠缺氧達到氧含量為6%時,心臟和腦組織中乳酸含量較正常組顯著增加,而給丹參酮ⅡA磺酸鈉后0.5小時再進行缺氧試驗,組織中乳酸含量不增加,與正常組相比,差異不顯著,表明丹參酮IIA磺酸鈉與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謝紊亂有關。丹參素300mg/kg和450mg/kg腹睦注射,均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的生存時間,丹參酮IIA磺酸鈉450mg/kg腹腔注射,也有延長作用,但較丹參素為短。丹參酮IIA磺酸鈉可使離休兔左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電刺激收縮幅度下降一半所需時間明顯延長,表明其可減少心肌對氧的需求。丹參能防止或減輕缺氧心肌超微結構的變化,對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按照Trump氏分類法,缺氧31~36分鐘時,丹組心肌線粒體變化為1~2期,對照組為4~6期。缺氧心臟標本外觀對比,丹參組呈鮮紅色,對照組略呈紫色,示丹參組冠狀動脈血氧較高。采用3H-TdR、3H-脯氨酸、DNA定量檢測及MTT比色等方法研究結果表明,豬肺動脈缺氧性內皮細胞條件培養液(HECCM)能引起豬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的線粒體酶活性升高,核內DNA含量增加及3H-TdR、3H-脯氨酸摻入量增多。丹參注射液能阻抑豬肺動脈缺氧性內皮細胞條件培養液引起的豬肺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和降低HECCM組和常氧性內皮細胞條件培養液(NECCM)組豬肺動脈平滑肌細胞(PASMC)的3H-脯氨酸摻入量。但不影響NECCM組PASMC核的DNA含量及3H-TdR摻入量,提示缺氧可能會刺激肺動脈內皮細胞(PAEC)合成、分泌某些能促進PASMC增生及膠原蛋白合成的細胞因子,丹參有抑制此過程的效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