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干漆 【拉丁文】 Resina Toxicodendri 【異名】 漆渣(《藥籠小品》),續命筒、黑漆(《中國藥學大辭典》),漆底、漆腳(《中藥材手冊》)。原植物漆樹又名:大木漆、山漆(《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楂苗(《中國樹木分類學》),小木漆(湖北),瞎妮子(山東)。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小毒。歸肝、脾經。 【功效】 破瘀,消積,殺蟲。 【藥用】 為漆樹科植物漆樹 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 F.A. Barkl. [Rhus verniciflua Stokes] 樹脂經加工后的干燥品。 【應用】 用于經閉、癥瘕。干漆功能破瘀,故瘀血阻滯難消之證可用之,但其性有毒,故需配以養血之品同用,以破瘀而不傷正。治虛勞羸瘦,干血內結,肌膚甲錯者,可與大黃、蟅蟲等破瘀藥和干地黃、芍藥等滋養陰血藥同用,如《金匱要略》大黃蟅蟲丸。若婦女月水不通,小腹堅痛,常與當歸、芍藥等養血活血藥同用,如《千金要方》干漆湯。若經閉、癥瘕,與行瘀之牛膝為末,同滋養陰血之生地黃汁為丸服,如《婦人良方》萬病丸。 用于蟲積,疳積。干漆能殺蟲,消積。治腸道寄生蟲病,可與苦楝根皮、鶴虱、檳榔等同用。治小兒疳積,除配用殺蟲消疳之藥外,再加養胃理氣之陳粳米、陳橘皮,可免干漆傷胃氣之虞,如《普濟方》干漆丸。 【注意】 孕婦及體虛無瘀滯者禁服。 1 《本草經集注》:“畏雞子,又忌油脂。” 2 《日華子》:“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或毒發飲鐵漿,并黃櫨汁,及甘豆湯,吃蟹,并可制。” 3 《經驗方》:“怕漆人不可服。”(引自《政類本草》) 4 《綱目》:“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可免。生漆瘡者,紫蘇湯、杉木湯、漆姑草湯、蟹湯浴之,皆良。” 5 《本草從新》:“虛人及慣生大瘡者戒之。” 6 《得配本草》:“血枯經閉者,投之立斃。” 7 《本草求真》:“無積血者切忌,以其傷營血,損胃氣耳。” 8 《本草求原》:“胃虛人忌之。” 【用法用量】 2.00 - 4.50 g 【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色柔毛;冬芽生枝頂,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螺旋狀,互生,長22~75cm;葉柄長7~14cm,被微柔毛,近基部膨大,半圓形,上面平;小葉4~6對,小葉柄長4~7mm,卵形、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cm,寬3~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或中脈被微毛,下面初有細毛,老時沿脈密被淡褐色柔毛;側脈10~15對,兩面略凸,膜質至薄紙質。圓錐花序長15~30cm,被灰黃色微柔毛;花雜性或雌雄異株,花黃綠色;雄花花萼5,卵形,長約0.8mm;花瓣5,長圓形,開花外卷;雄蕊5,長約2.5mm,著生于花盤邊緣,花絲線形,花藥長圓形;雌花較雄蕊小,子房球形,1室,徑約1.5mm,花柱3。果序稍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不偏斜,略壓扁,長5~6mm,寬7~8mm,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后不裂,中果皮蠟質,具樹脂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為3mm,寬約5mm,堅硬。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于海拔800~2800(~3800)m的向陽山坡林內,亦有栽培。全國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以外,各地均有分布。 【產地】 產于福建、江西、安徽、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品種考證】 干漆始載于《本經》。《別錄》云:“生漢中川谷,夏至后采,干之。”《本草經集注》載:“今梁州漆最勝,益州亦有,廣州漆性急易燥。其諸處漆桶上蓋里自然有干者,狀如蜂房,孔孔隔者為佳。”《蜀本草》云:“樹高二丈余,皮白,葉似椿樗,皮似槐花,紫若牛李,木心黃。六月、七月刻取滋汁,出金州(現陜西安康地區)者最善也。”《本草圖經》云:“干漆、生漆出漢中川谷,今蜀、漢、金、峽、襄、歙州皆有之。木高三二丈,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子若牛李,木心黃,六月、七月以竹筒釘入木中取之。”《綱目》載:“漆樹人多種之,春分前移栽易成,有利。其身如柿,其葉如椿。以金州者為佳,故世稱金漆。”綜上所述,歷代本草所載的干漆,其原植物均為漆樹科植物漆樹。 【采收加工】 割傷漆樹樹皮,收集自行流出的樹脂為生漆,干固后凝成的團塊即為干漆。但商品多收集漆缸壁或底部粘著的干渣,經煅制后入藥。 【炮制】 干漆炭 《肘后方》:“熬煙絕。”《千金要方》:“炒令煙斷。”《千金翼方》:“熬,搗篩為末。”《婦人良方》:“炒煙出青白色為度。”《類編朱氏集驗方》:“慢火炒令變紫黑色。”《增補萬病回春》:“炒以文火。”《壽世保元》:“炒黃。”《長沙藥解》:“炒枯存性。”《綱目拾遺》:“入無油凈鍋內令化,炒黃煙凈,見白煙起,退油取出研。”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成小塊,洗凈,曬干,置煅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口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貼一白紙條或放幾粒大米。用文武火煅至白紙或大米呈老黃色為度。離火,待涼透后取出,剁成小塊。或取凈干漆小塊,置鍋內,用中火炒至煙盡為度,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干漆生品有毒,煅制或炒制后可降低其毒性或刺激性。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散熱防復燃。 【附方】 1.治婦人臍下結物,大如杯升,月經不通,發作往來,下痢羸瘦,此為氣瘕,按之若牢強肉癥者不可治,未者可治。 末干漆-斤,生地黃三十斤(搗絞取汁)。火煎干漆,令可丸,食后服,如梧子入三丸,日三服。(《肘后方》) 2.治婦人不曾生長,血氣臟腑疼痛不可忍,及丈夫元氣小腸氣撮痛 干漆一兩(為末),濕漆一兩。先將濕漆入銚子內熬,如一食飯間已來住火,與干漆末一處拌和,丸如半皂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吞下,無時。如元氣小腸膀胱氣痛,牙關緊急,但斡開牙關,溫酒化一丸灌下。(《經驗方》二圣丸) 3.治產后惡露不下盡,腹內痛 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沒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圣惠方》) 4.治產后血暈 附子一枚(酒泡七次去皮、尖),丹皮一兩,干漆一兩(炒候煙盡),大黃一兩(酒煮)。上四味共為末,米醋一升熬成膏,和藥丸。每丸重五分,每服三丸,急用五丸,溫酒吞下。(《陳素庵婦科補解》) 5.治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 干漆(炒煙出)二兩。上一味,搗羅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熱酒下,醋湯亦得下,不拘時候。(《圣濟總錄》干漆丸) 6.治小兒蛔蟲咬心痛 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出。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新汲水一合,生油一橡斗子,空心調下一字,不過三服,當取下蟲。(《圣惠方》) 7.治小兒無辜疳 陳粳米一合(炒過去火毒),黃連一兩(去須,銼,炒,放冷出火毒),陳橘皮(去白)半兩,干漆一分(炒去煙出火毒,存性)。上為末,豬膽汁煮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八丸,用米飲下,不拘時候。(《普濟方》干漆丸) 8.治喉痹欲絕不可針藥者 干漆燒煙,以筒吸之。(《圣濟總錄》) 【參考文獻】 《本經》:“干漆,味辛溫,無毒。主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生川谷。” 【藥論】 論干漆效用不外殺蟲、行血 ①李時珍:“(干)漆,性毒而殺蟲,降而行血。所主諸證雖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綱目》)②繆希雍:“干漆,能殺蟲消散,逐腸胃一切有形之積滯,腸胃既清,則五臟自安,痿緩痹結自調矣。又損傷一證,專從血論,蓋血者有形者也,形質受病,惟辛溫散結而兼咸味者,可入血分而消之,瘀血消則絕傷自和,筋骨自續,而髓腦自足矣。其中痞結腰痛,女子疝痛者,亦指下焦血分受寒,血凝所致。利小腸者,取其通行經脈之功耳。至于療咳嗽,雖非正治,然亦有瘀血停積,發為骨蒸勞瘵,以致咳嗽者,得其消散瘀血之力,則骨蒸退而咳嗽亦除也。”(《本草經疏》)③張石頑:“干漆灰,性善下降而破血,故消腫殺蟲通月閉,皆取去惡血之用,而《本經》治絕傷補中,是取其破宿生新之力也。”“元素云,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瘀血,斯言盡干漆之用矣。無積血者切忌,以大傷營血,損胃氣,故胃虛人服之,往往作嘔,此與《本經》之義,似乎相背,而實不相違。產后血暈,以舊漆器燒煙熏之即醒,蓋亦取下血之義,而破經絡中血滯。”(《本經逢原》) 【圖片】 干漆 ![]() 干漆炭 ![]() 漆樹 ![]() 漆樹《中藥學》 ![]() 漆樹《本草綱目》 ![]() 藥材干漆 ![]() 【表格】 干漆《中藥歌決》 【歌決】 干漆辛溫歸胃肝,活血祛瘀破積堅; 經閉血瘀久癥瘕,跌打損傷用必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