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巴戟天《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巴戟天 【拼音】 Bajitian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概述】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去須根略曬,壓扁曬干。用時潤透或蒸過,除去木質(zhì)心,切片或鹽水炒用。 【性味歸經(jīng)】 辛、甘,微溫。歸腎、肝經(jīng)。 【功效】 補腎助陽,祛風除濕 【應(yīng)用】 1.腎陽虛陽痿、宮冷不孕、小便頻數(shù)。本品補腎助陽,甘潤不燥。治虛贏陽道不舉,以巴戟天、牛膝浸酒服(《千金方》);也可配淫羊霍、仙茅、枸杞子,用治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所致陽痿不育,如贊育丸(《景岳全書》);若配肉桂、吳茱萸、高良姜,可用治下元虛冷,宮冷不孕,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冷痛,如巴戟丸(《和劑局方》);又常與桑螵蛸、益智仁、菟絲子等同用,治療小便不禁(《奇效良方》)。 2.風濕腰膝疼痛及腎虛腰膝酸軟無力。本品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對腎陽虛兼風濕之證為宜,多與補肝腎、祛風濕藥同用。常與肉蓯蓉、杜仲、菟絲子等同用,治腎虛骨痿,腰膝酸軟,如金剛丸(《張氏醫(yī)通》);或配羌活、杜仲、五加皮等同用治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利,如巴戟丸(《圣惠方》)。 【注意】 陰虛火旺及有熱者不宜服。 【用法用量】 水煎服,5~15g。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主要為糖類及苷黃酮氨基酸,另外尚含有小量的蒽醌類及維生素C。 2.藥理作用:能顯著增加小鼠體重,延長小鼠游泳時間;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劑有明顯的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3.臨床研究: 以其與山茱萸配伍治療腎病綜合征有效(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5,5(3):192);與黃芪配伍治療特發(fā)性水腫有顯效(廣西中醫(yī)藥,1995,18(6):6)。 【參考文獻】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大風邪氣,陽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 2.《本草綱目》:“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3.《本草備要》:“補腎益精,治五勞七傷,辛溫散風濕,治風濕腳氣水腫。”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