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蜂蜜《青陽客棧》 【名稱】 蜂蜜 【英文】 honey 【拉丁文】 Mel 【異名】 石蜜、石飴(《本經》),食蜜(《傷寒論》),蜜(《金匱要略》),白蜜(《藥性論》),白沙蜜(《本草衍義》),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綱目》)。原動物①中華蜜蜂又名:(上范下蟲)(《禮記》),蠓螉(《廣雅》),蠟蜂(《綱目》),東方蜜蜂(蔡邦華《昆蟲分類學》);②意大利蜜蜂又名:西方蜜蜂(蔡邦華《昆蟲分類學》)。 【性味歸經】 性甘,性平。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 調補脾胃,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潤膚生肌,解毒。 【藥用】 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蜜蜂科 (Apidae)昆蟲中華蜜蜂 Apis cerana Fabr. 或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所釀的蜜。 【應用】 用于脾胃虛弱,脘腹疼痛。蜂蜜味甘,既能調補脾胃,又能緩急止痛,故可用于中虛胃痛,如《藥性論》單用蜂蜜兌水頓服以治卒心痛;證屬虛寒者,可配白芍、甘草、桂枝、干姜等,以溫中補虛止痛;如與生地汁同服,又可用于胃痛吐血。現代臨床有單用本品,或配伍對癥藥物,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均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蜂蜜還可緩和藥性,如《金匱要略》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之大烏頭煎,即以本品與烏頭合用,共奏散寒緩急止痛之功,且能緩和烏頭的毒副反應。 用于肺虛久咳,肺燥干咳,津傷咽痛。蜂蜜功能潤肺止咳,用于肺燥干咳無痰,胸悶脅痛,咽喉干燥,可單用本品沖服,或以杏仁煎湯,兌入蜂蜜服。對虛勞久咳,煙燥咯血,胸悶氣短,消瘦乏力,可與補氣養陰之人參、茯苓、生地熬膏長服,如《洪氏集驗方》瓊玉膏。熱病后期,余熱上擾,咽喉干痛,可配甘草、豬脂熬膏,含化咽津,如《圣濟總錄》貼喉膏。若與酥油、姜汁熬膏含咽,又可用于津枯液涸,飲食難入之噎膈病。對于食管灼傷引起的疼痛,以蜜水含咽,有保護創面,緩解疼痛之效。 用于腸燥便秘。蜂蜜功能潤腸通便,體虛津傷之腸燥便秘,既可單用蜂蜜沖服,也可制成栓劑納入肛門,如《傷寒論》蜜煎導法,均能取得潤腸而不傷脾胃的效果。亦可隨癥配伍應用,如兼血虛者配當歸、黑脂麻;陰虛者配生地、玄參;陰虛挾燥熱之便秘,可與香油、樸硝同用,如《古今醫鑒》潤腸湯。 用于目赤,口瘡,風疹瘙癢,慢性潰瘍,水火燙傷,手足皸裂等。均取其清熱解毒、潤膚生肌、緩解疼痛之功,多以外用為主,但亦有內服者,如《圣惠方》以蜂蜜和酒飲治風疹癢不止;合酸石榴、生姜制膏服治癘風癬癩。 蜂蜜煉后,其性轉溫,是者少皆宜的滋補品,適用于老年體衰,小兒營養不良,病后調養。對于神經衰弱、肺結核、心臟病、肝臟病、貧血等慢性疾患,均可作為輔助藥。 此外,某些藥物在炮制時用蜂蜜為輔料,多取其增強藥效(如蜜炙黃芪可增強補氣之功,蜜炙款冬花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或緩和藥性(如用麻黃治喘咳,蜜炙后可減輕其辛散之性);滋補的丸、膏劑,用蜂蜜為賦形劑,不僅取其矯味和粘合,亦取其增強補益之力。 【注意】 痰濕內蘊、中滿痞脹及大便不實者禁服。 【用法用量】 15.00 - 30.00 g 【形態】 1.中華蜜蜂 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組成。工蜂全體被黃褐色毛。頭略呈三角形。胸部3節。翅2對,膜質透明。足3對,有采集花粉的構造。腹部圓錐狀,有毒腺和螫針。腹下有蠟板4對,內有蠟腺,分泌蠟質。蜂王體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長,生殖器發達,專營生殖產卵。雄蜂較工蜂稍大,頭呈球形,尾無毒腺和螫針。足上無采貯花粉構造,腹無蠟板及蠟腺。 2.意大利蜜蜂 體似中華蜜蜂,但較之為大。 以上兩種蜜蜂分布很廣。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廣東、云南、福建、 江蘇、浙江等省產量較大。均為人工養殖生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本品原名為石蜜,始載于《本經》。《本草圖經》云:“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于巖崖高峻處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長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酉僉)色綠.入藥勝于他蜜。”又云;“食蜜有兩種,一種在山林木上作房,一種人家作窠檻收養之。其蜂甚小而微黃,蜜皆濃厚而味美。”《本草衍義》載:“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經二三年,或一得而取之,氣味醇厚。人家窠檻中蓄養者,則一歲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數,則蜜居房中日少,氣味不足,所以不逮陳白者日月足也。雖收之,才過夏亦酸壞。”從上述記載看,古時藥用蜂蜜有兩種,一種是產于巖崖、山林中,另一種是家養蜂之蜜。經考證,《本經》所載的石蜜為巖峰(野蜜蜂) Apis dorsata Fabr. 所釀。家養者為中華蜜蜂所釀。現代應用的蜂蜜多為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所釀,石蜜則罕見。 【化學成分】 主含葡萄糖及果糖約70%,兩者含量相近,“油性大”、質量 好的蜂蜜果糖含量較高。另含少量蔗糖、有機酸、揮發油、維生 素(B1、B2、B6、A、D、E、K、H等)、酶類(淀粉酶、轉化酶、 過氧化酶、脂酶等)、乙酞膽堿、無機鹽(鎂、硫、磷、鈣、鉀、 鈉、碘等)及花粉、蠟質等。①取藥材2g,加水10ml,煮沸后放冷,加碘試液1滴,不得 顯藍色、綠色或紅褐色。(檢查淀粉和糊精)②藥材的比重應在1.349以上。③取藥材10g,加新沸過的冷水50ml,混勻,加酚酞指示液 2滴與0.1mol/L氫氧化鈉液4ml,應顯粉紅色,10秒鐘內不退。 (檢查酸度) 【采收加工】 蜂蜜采收多在春、夏、秋季進行。取蜜時先將蜂巢割下,置于布袋中,將蜜擠出。新式取蜜法是將人工蜂巢取出,置于離心機內,把蜜搖出過濾,除去蜂蠟和碎片及其他雜質即可。 【炮制】 1.蜂蜜 《儒門事親》:“揀去蜜滓。”《普濟方》:“絹濾去滓。”《醫學綱目》:“澄去渣蠟。”現行,取原蜂蜜,置鍋內,文火加熱至沸,趁熱過濾,去泡沫、雜質及死蜂。 2.煉蜜 《本草經集注》:“皆先火上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黃。”《千金翼方》:“煎令沫盡。”《本事方》:“銅器中文武火煎之稍如飴狀,攪之勿令焦。”《湯液本草》:“丸煉蜜必須用火熬開,以紙覆經宿,紙上去蠟盡。再熬色變,不可過度,令熟入藥。”現行,取凈蜂蜜置鍋內,用文火熬煉至顏色稍深,粘度增強時,取出,放涼。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