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賺足了眼淚,也讓仿制藥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據媒體報道,從2018年開始,國家醫保局先后開展了四批國家藥品集中采購,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53%,而被納入國家藥品集采名單的藥品中,仿制藥占據了大部分。 看病難、用藥貴、負擔重的問題,一直是老百姓心頭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國家采取集中采購等措施降低藥價,緩解老百姓就醫壓力。而仿制藥大量納入國家集中采購,則是利好之上再添利好。眾所周知,由于仿制藥在研發時間、經濟投入等方面的成本都要低于原研藥,因此價格也普遍低于原研藥。藥品集中采購,類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團購”。國家“團購”藥品,無疑將為仿制藥帶來更大降價空間,也會為老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價格下來了,藥效是否能得到保障呢?人們樂見“降價”,但更關心仿制藥質量與安全性。對此,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與業內專家日前在集采中選藥品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真實世界研究課題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答案”:對首批集采中選品種中14個仿制藥的研究結果顯示,其與原研藥在臨床效果和使用上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降價不降質”,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仿制藥集中采購上市更有助于讓患者用上“放心藥”。其中的關鍵在于,用好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這個“撒手锏”。在藥品一致性評價的基礎上,仿制藥才能進入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國家藥品集采意味著更嚴格的準入門檻、更高的標準要求、更全方位的評價機制,才能“優選”出價格更低、更優質的藥品。 安全有保障了,還需要更多配套促落實。讓更多患者能用上質優價廉、安全有效的仿制藥,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要更好實現這一利益,既有賴于集中采購方、醫藥生產企業供貨方、醫療機構使用方、醫保出資方等多方協力推動,也需要打通從研發、生產、銷售到使用的各個環節,并在政策扶持、醫保報銷、供應保障、渠道暢通、質量控制等多方面發力,讓有用藥需求的老百姓買得到、用得好,以更優質的醫藥服務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 (張冬梅)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