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我國腦血管病、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等疾病局勢日益嚴峻。11月11日—12日,來自國內外的神經科領域專家齊聚2017華夏神經病學論壇暨第三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病學年會,共同討論神經病學多個方向的臨床和研究進展,交流學術成果。本次論壇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承辦。 據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教授介紹,本次大會強調與醫生臨床、科研實際需求相結合,涵蓋神經病學13個專業方向,邀請來自全國兩千余名臨床醫師參加,近百余名神經內外科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了主題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發言中表示,醫生需要將現存與生命相關各領域最先進的醫學發現加以整合,構建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更符合自然規律、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 大會現場 缺血預適應研究 有望延長腦血管救治時間窗 我國是腦卒中大國,每年有200多萬例新發患者,超過180萬患者死于卒中。腦卒中致死致殘率高,搶救腦卒中是場“生死時速”,有4.5小時的黃金期。宣武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吉訓明表示,如果能提高患者的缺氧耐受能力,將有望延長搶救時間窗,顯著增加卒中救治效果。 吉訓明在“缺血預適應腦保護的轉化醫學研究”主題報告中表示,研究發現,如果讓腦卒中高危人群接受反復、輕微的肢體缺血、缺氧訓練,可以提高人體對未來發生心腦嚴重缺血、缺氧事件時的抵抗力,能減輕和抵抗隨后更長時間因為人體缺血缺氧造成的損傷,由此提出了遠隔缺血預適應訓練。 據了解,遠隔缺血預適應訓練是對上肢進行短暫、安全地加壓—釋放—再加壓—再釋放的反復訓練,阻斷上肢動脈和靜脈的血流,激發體內產生內源性保護物質,并隨著血液流遍全身,可以增加血管彈性,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幫助側支循環的建立,也可以提高機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誘導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對缺血缺氧的保護,從而預防腦梗、心梗的發生。 據悉,吉訓明團隊正在聯合全國100家醫院開展一項臨床研究,以腦卒中高危人群為研究對象,旨在進一步證實遠隔缺血預適應的治療作用。吉訓明表示,遠隔缺血預適應除了對腦卒中的預防、康復起作用外,也可以應用于健康人群,例如適用于高原的缺血缺氧。 “心腦共病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這一問題日益突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希望能不斷推動有中國特色的腦血管預防治療手段的發展。”吉訓明說。 關注身心疾病 提高識別抑郁癥意識 隨著大眾健康素養的提升,有關身心疾病的意識在近年來不斷提高,但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張俊表示,對很多普通民眾來說,對抑郁、焦慮等情緒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經常認為心情不好只是一種情緒波動, 沒意識到可能是得病了。 張俊表示,很多疾病都會導致抑郁、焦慮情緒,如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帕金森、心腦血管疾病等。反之,合并抑郁焦慮的患者,用藥的復雜性會提高,抑郁癥聯合用藥的復雜度遠高于一般患者。同時,抑郁患者健康感低,有夸大軀體性主訴癥狀的可能,滿意度比較低,用藥依從性也相對較差,這些都給軀體性疾病的治療帶來難度。 “目前來看,抑郁癥患者很多都就診于綜合醫院的各大科室,增加了綜合醫院醫療管理的復雜性。例如,有超過20%的抑郁癥患者就診于神經科。抑郁癥危害大,但識別并不復雜,需要臨床醫生提高意識,多加思考患者是否有抑郁焦慮情緒。”張俊表示。 據悉,本次大會共分為大會報告、專題發言、青年醫師國際論壇和一線醫師交流論壇四個板塊。大會報告可使全體參會者充分了解神經科學的這一領域的重要成果;而各分會場及衛星會中的專題發言和論文交流將幫助參會者根據需要靈活選擇聽會內容,以進一步掌握當下神經內科疾病的最新進展,學以致用、取長補短;同時,在神經內科各研究方向均有來自宣武醫院的教授分享經驗和體會。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