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任毅表示,對于輕型和普通型患者,中醫藥主要優勢體現為可明顯改善咳嗽、乏力、腹瀉等癥狀,截斷病勢,控制病情進展,延緩或阻斷患者進展至重癥。對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醫藥協同西醫救治,退熱速度更快、能起到減輕肺部炎癥滲出、減少臟器損害、減少激素用量等作用。尤其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在中醫“治未病”理論中,這類人群應該早期干預,主要采用中藥湯劑治療,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阻斷病情發展。 江西省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高級別專家、江西省中醫藥防治專家組組長劉良徛認為, “中醫治療不是簡單的抗病毒,更重要的是調節自身免疫力,阻止延緩病情惡化,降低死亡率。” 中西醫結合:“混合雙打”共同戰勝病毒 武漢的102例臨床對照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縮短2天,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縮短1.7天,平均住院天數縮短2.2天,CT影像好轉率提高22%,臨床治愈率提高33%,普通轉重癥率降低27.4%,淋巴細胞提高70%…… 張伯禮院士介紹,治療新冠肺炎,中醫藥可以全療程、全方位發揮作用。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協同取效,因此中西醫協同救治病患尤為重要。 “我從來不認為一定要通過純中醫治療,才能顯示中醫藥的高明。” 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說,目前治療新冠肺炎,“如果能通過西藥抗病毒手段精準殺滅病毒,那當然更好。但如果沒有,在對抗疾病面前,中西醫就要各顯所長,在不同的方面和階段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目前臨床顯示,中西醫融合、協同,照樣能戰勝新冠病毒,取得最后的勝利。” “清肺排毒湯”,應在防疫中推廣應用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記者 耿興敏 “大疫之時,病患眾多,及時選用針對疫病的有效特效通用方,就能使更多患者第一時間用上中藥早預防、早治療,從而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減少后遺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薛伯壽教授日前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采訪時如是說。 薛伯壽教授告訴記者,他與王永炎院士、在武漢一線的仝小林院士的看法一致,均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為寒濕疫,倡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去芍藥。“傷寒論主要就是為救治寒濕疫而著。我認為寒濕疫,必須善用麻黃劑。” 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薛伯壽教授認為非常正確和及時,必能為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和臨床救治發揮重要作用。他說,“此方為麻黃湯、五苓散巧妙相合,既祛寒閉又利小便祛濕,還有化陽扶正、健脾化飲之用。因新冠肺炎胸憋氣短,雖無明顯喘,其實肺閉不宣,比有喘咳更為嚴重,又合用射干麻黃湯及橘枳姜湯,小柴胡湯為少陽病,半表半里,又可通利三焦,既防疫邪入里,又調肝和胃,顧護消化功能,加藿香為芳香化濕,用石膏防郁而化熱。” 防治新冠肺炎需辨證 別輕信網上流傳秘方 ——訪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第九代傳承人林潤立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吳軍華 ■ 李菁雯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斗中,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積極發揮傳統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向民眾科普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并提供線上義診和免費派送中藥祛濕包。近日,壺山林氏第九代傳承人林潤立接受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獨家專訪,從中醫治療瘟疫視角解析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防治應對癥開方,網傳藥方需慎重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廣泛性傳播的疫毒,中醫始終把人體看作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肺炎、感冒、發燒等癥狀,其實是侵受了某種外邪,使身體失去了平衡。林潤立認為,中醫更關注的是外邪入侵人體后身體所出現的失衡狀態,然后通過辨證論治,具體遣方用藥,調整身體的失衡狀態,這就是中醫所謂的“正氣所存,邪不可干”。 林潤立說,中醫將病毒歸屬于“瘟疫”、“戾氣”的范疇,“戾氣”在不同地域環境里或遇到不同體質人群,導致的臨床癥狀肯定不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也應當根據不同個體明確辨證并對癥下藥。 關于近期網上流傳許多新冠肺炎預防方和治療方,林潤立表示這些應當慎重選擇,因為有些方子缺乏前提,不分陰陽虛實,不分個體差異,缺乏體質辨證。如果方子是扶陽的,對陽氣虛弱的人可能有效;反之,那肯定雪上加霜。 林潤立呼吁政府相關部門應多考慮聽取當地民間中醫的診療方案,由政府牽頭組織民間中醫專家團隊定點參與并廣泛介入防疫治疫,應結合當地氣候、地理特點、人群分布情況而辨證論治、對癥“開方”。如北方地區寒濕,福建地區溫熱,應更多針對當地具體情況來開展辨證的診療方案。 防疫當重起居飲食,防寒保暖多曬背 林潤立說,人在生病前身體會出現蛛絲馬跡,普通人也可以自我判斷是否侵受“外邪”。比如綜合觀察自己的舌苔是否出現厚膩苔,并同時出現畏寒、流涕、咽癢、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如果出現則說明外邪入里,建議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或馬上就醫。 林潤立建議,普通人應從以下幾點做好防疫:春天氣溫變化較大,務必注意保溫保暖;可以經常曬背,陽光不僅殺菌,且背部膀胱經氣化越好,濕氣存留越少;飲食上避免味甘厚膩,一定要吃熟食;家中還可常備些芳香化濕的中藥材,如藿香、佩蘭、白蔻、白芷等制作成香包,或點些艾絨或蒼術,可有效殺菌祛濕、增強免疫力;白天注意通風,但夜間務必關窗防寒防潮;用洋蔥切片泡陳醋放在房內各角落,也可有效抑菌防霉。 (責任編輯:Doctor001) |